30家博物馆数百件宝物齐聚这场展览能读出
展厅
在古代,山川、河流、沙漠、大海……往往使人类囿于某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从来都挡不住人类心底深深的渴望——交流。
曾有这样一条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连通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西方。这条路线以中国输出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得名“丝绸之路”。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办的“丝绸之路周”展览,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丝绸之路周”由浙江省首次举办。“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和“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两大展览,成为“丝绸之路周”的特展内容。6月20日的开幕式直播点击量超万,线下展览和两次网上直播,已吸引了万人次观赏。
跨越数千年历史,贯穿中西方文化,透过丝绸之路沿线的珍贵遗存,我们能读出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讯息?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唤起丝绸之路的崭新活力?
观众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看展。
文化交流绵延不断
这些“中国物件”充满了异域风情
翻开丝绸之路的历史,从公元前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算起,到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已整整走过年的时光。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成为古往今来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们心中共同的愿景。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现场,一只亮闪闪的小金盘格外引人注目。历经多年时代风尘,这件北魏时期的《花卉人物纹金盘》光彩依旧,精巧程度更是令人赞叹。记者看到,在这件金盘中,有4个非常形象的人物,尤其右侧的人物,上半身人形下半身则是马的形象。“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森托。”此次展览策展助理周娅鹃说,古代中国人用玉较多,金器则是从欧洲传来,这件金盘就是明显的希腊罗马雕塑风格。北魏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后逐步统一北方,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中西交流日盛,这件金盘便是这一时期丝路盛况的见证。
花卉人物纹金盘(大同市博物馆藏)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现场品味像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物件”还有很多。刻有来自西方的石榴花纹样的鎏金银盒,雕有胡旋舞图案的唐代石墓门,内壁是典型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盘心却绘有17、18世纪欧洲帆船式样的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东西方的元素在各种物件中交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比如这件鎏金石榴花结纹银盒。在古代西方,石榴是丰收、富饶的象征。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石榴花纹样在唐代获得广泛使用,也引出了很多寓意,主要被视为爱情、多子多福的象征。”周娅鹃说。
面对眼前形形色色、来自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起几件“高人气宝贝”。“这件水晶珠串是网友经常提起的物件,可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缘故。”
23颗形状各异的宝石组成的水晶、绿柱石混合串饰是合浦黄泥岗东汉早期徐闻县令陈褒墓里的出土物。“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13颗是包括海蓝宝石、金绿宝石和透绿宝石在内的绿柱石。这样的审美,放在如今也不过时。”周娅鹃说。古罗马著名科学家普林尼在1世纪的《自然史》中记述,最好的绿柱石大多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的绿柱石资源丰富,也是传统的宝石加工区。合浦出土的绿柱石串饰,应该是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眼前的串饰虽然埋藏于地下两千多年,却仍晶莹剔透、难掩光泽,可以想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海上扬起的风帆,沙漠中清脆的驼铃,草原上嗒嗒的马蹄……这些交通线路构筑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这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宗教、天文、历法、印刷术、航海术等,无不在这条路上传播,并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影响力。这些文化交汇之下的丰富遗存至今依然璀璨。
展品来自天南地北
近30家博物馆的数百件文物齐聚一堂
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文姬归汉图》,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还有宁夏博物馆的胡旋舞墓门……“此次展览横跨全国近30家博物馆,囊括国内外数百件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物,包括借自中国各地博物馆的近十件一级文物。”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此次展览总策展人赵丰说。仅“一花一世界”一展,就邀请了大同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海南省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等19家丝路沿线博物馆及文化研究机构参与展出。
天南海北,丰富的展品背后,诸多曲折令赵丰印象深刻。
在丝博馆的时装馆一楼临展厅的一个展柜中,一幅泛黄的绢本画吸引了众多目光。它正是由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金人所作《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图吉林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此图横长厘米,上有乾隆题跋,绢上所绘为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从匈奴归来的情景。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曾由溥仪收藏,流落民间后被挂在普通人家的灶头数年。之后,文物经由政府收回,再经过故宫博物院清洗修复,才得以呈现如今的风貌。
肩扛月圆旗、弓背顶风在前引路的武士,牵马随行、用袖子掩住口鼻以挡风沙的随从,头戴貂冠、身着胡服,双目直视前方的蔡文姬……相隔千年的丝路故事,在飞扬的线条里,似乎重又鲜活起来。
“此图只在吉林省博物院院庆时展出过一次,如今能借到杭州展出,实属不易。”赵丰说,当初借展时此画保价是天文数字,最后几经沟通,由浙江省文物局出面担保,才终以相对合适的保价来到杭州。“运送画的时候,正好碰上吉林出现疫情,车子一时无法进入吉林省,耽搁了好一阵,可以说是几经波折了。”赵丰说。
另一曲折程度堪与《文姬归汉图》“媲美”的展品,便是来自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宜侯王”文鸟兽纹锦,源于象雄古国时期。相比大多数“坐”汽车来杭的文物,它享受着“专机”待遇。
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其疆域中心位于今阿里地区。象雄在古代与南亚、中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象雄成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这件藏品是在古如江寺前的一座象雄时期的古墓中被发现的。“相比吐蕃时代的遗存,象雄古国时期的丝绸非常少见,它是西南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丰说。
该藏品所有权现属寺中的喇嘛。“起初只知道这件丝绸在阿里地区,却并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找到当地文物局也没有办法,最后辗转通过朋友找到这位喇嘛,反复沟通商议之下,这件丝绸终于由飞机专程送达杭州。”赵丰介绍。
从年开始,每年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已成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重头戏,也是全国文博系统内丝绸之路的重要展览。5年来,5个展览中3个都是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大约在一年之前,我和北京大学杭侃教授聊天时,他提出可否策划一个‘李希霍芬眼中的丝绸之路’展,整个展览都用李希霍芬的原文。因为现在很多人谈丝绸之路,却并没有读过李希霍芬的原文。于是,李希霍芬最早进入了我们年丝绸之路特展的选题之中。”回顾当初的策展思路,赵丰说,李希霍芬一生出版了大量的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最后在写作基于实地考察的《中国》一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全球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概念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最终,经历一番商议讨论,赵丰所邀请的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决定从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三大板块入手,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到一位西方学者提出的一家之言、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也就因此有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展览。
展厅
千年印记遍布城乡
浙江与丝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细数起来,浙江与丝绸之路的渊源颇为深厚。今年是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6周年。历史上,浙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丝绸、茶叶、瓷器等正由此始发,远销海外。
行走在杭嘉湖平原,有“世界丝绸之源”之称的钱山漾遗址就位于湖州城南。历经年,湖州的蚕桑丝绸业崭露头角,为世人所重。到清代,辑里丝已出洋远销印度、埃及、叙利亚以及欧美等国。在杭州,也有“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之说。
索绪、理绪、烘干、编丝……在位于海宁长安镇的米赛丝绸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生丝的加工过程中,仍保留着不少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工序。米赛丝绸的前身正是浙江制丝一厂。厂房的南面,长安闸遗址仍在,一旁是汩汩流淌的浙东运河水。“在丝绸产业繁盛时期,这一带的丝绸就是通过大运河运往各地。”米赛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永达说。
丝绸、茶叶、瓷器,加上江南密布的水网,构筑起浙江与丝绸之路千丝万缕的缘分。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更是得到了浙江各行各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