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三永葆深圳速度澎湃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幕。四十多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冶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从中冶十万大军建设宝钢,到中国一冶创造“深圳速度”,从中国十七冶百元产值包干和“鲁布格革命”,到“出山入海、二次创业”,逐渐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并最终转化为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冶集团的历史血脉。进入新世纪,中冶集团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矢志不渝建设世界一流的“冶金建设国家队”,成功打造了央企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完成了从转型脱困到凤凰涅槃的历史性跨越。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已经成为开启中冶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必由之路。

改革实践锻造红色基因

铁肩担重任,敢为天下先。在神州巨变,万象更新的时代浪潮中,中冶人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和国内首创,敢为人先的冲劲和闯劲也成为中冶人对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诠释和火热实践。

▲年12月23日,中冶人成功打下宝钢“第一桩”

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一天,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动工典礼隆重举行,二十冶职工关登甲打下了宝钢建设的第一桩。作为改革开放的头号工程,宝钢的建设正式开启了我国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进程。宝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技术项目最多、范围最广、水平最先进的超级工程,也是我国冶金工业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从宝钢一期工程几乎全套引进日本技术,到二期自主集成,再到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95%,40多年筚路蓝缕,40万中冶建设者参加了宝钢90%以上的建设,不仅为国家贡献了一个千万吨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体,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生产技术,使我国具备了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规划和自主集成能力,也带动了施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中国钢铁跨越20载比肩世界的传奇。

▲深圳速度的起点——深圳国际商业大厦

十万中冶大军热火朝天建设宝钢一期的同时,在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中冶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第一时间积极投身深圳特区发展建设大潮,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中国一冶承建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是深圳的第一座高层建筑。按照合同规定,工程实行总包干,每提前一天奖一万元,延期一天罚一万元,这在该公司引起很大的震动。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公司把任务下到班组,奖罚定到个人,全面实行按件计资。这种创举终结了长期以来在基建施工队伍的分配中实行的吃大锅饭的沉重历史,彻底消除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激发了蕴藏在职工身上的巨大潜能。年4月27日,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提前竣工,工程经过验收获得全优,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创造了“五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中国一冶因而获得了万港元的奖金。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粱湘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一冶创造了深圳速度!”

▲年,中冶集团全面参与深圳特区建设,派驻深圳特区设计工作队,并成立分支机构扎根深圳

此外,为湖北省第一批支援深圳建设的企业,中冶南方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先后完成了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被视作深圳改革开放最显著标志的深圳上步区(现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并设计了被视作特区内外“分界线”的深圳“二线关巡逻路”,以及五十年不过时的城市主干道深南大道等标志性市政道路。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深圳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中冶南方相继承担了深圳第一个CBD——福田中心区、第一个保税区——福田保税区,以及位于深圳东北部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等多个重要片区的总体规划及设计。与深南大道并称为深圳三大主干道的滨河大道、北环大道,横贯东西,也是中冶南方的得意之作。中冶建研院主持完成了深圳第一个静载试验(德兴大厦)、深圳市第一个高应变检测深圳妈湾电厂H型钢桩基检测,以及当时深圳最深基坑怡泰大厦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及监测总承包工程和深圳地区第一个结构检测鉴定“国贸火灾鉴定”项目。中国一冶参与完成了深圳市第一条大道深南大道扩建改造施工任务,并建设了深圳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蛇口污水处理厂工程,以及深圳市布吉路系统改造工程洪湖立交桥。中冶人用敢为人先的开拓者精神,为深圳特区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年8月,中冶中标深圳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蛇口污水处理厂工程

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很快以“燎原之势”火速蔓延,两年后,另一个著名的“深圳速度”在安徽宁国水泥厂华丽上演。年9月,使用科威特基金会贷款、引进日本三菱成套设备的安徽宁国水泥厂日产吨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开工建设,这是国家“六五”计划7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建材行业首批由国外引进的大型水泥厂之一,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了如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承担施工的中国十七冶在工地试行了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经济责任制(是指百元建筑安装产值中劳动消耗的价值量占工程总价的比例,大致按百元施工产值提取15元左右作为企业职工工资与奖金计酬的切块包干)。据报道,这一改革使得施工力量比原计划用工减少了30%,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突破了万元大关,三年的计划工期减少了近一年,工程优良率达到了95%以上。新华社采写的《宁国水泥厂施工改革分配办法调查报告》刊登在了“国内动态清样”第期上,年6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这篇调查报告做出了批示:“这种事干起来后,必须以最坚定的态度贯彻到底,谁动摇就批评谁,谁倒退就追究谁的责任。报纸上要连续报道,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年5月7日,冶金工业部决定从年起,对所属11个冶金建筑安装企业全面实行百元产值工资级别含量包干办法,这种新型的分配制度得以在全行业推广开来。此后,中国十七冶依靠质量、信誉和服务又先后承揽了国内外累计64条熟料生产线,还承建18座25—万吨/年粉磨站和1座石膏板厂,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承包商。

▲年,中冶承建的宁国水泥厂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水泥厂

很快,改革的春风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而这次,中冶人又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年6月,国家批准在云南罗平的鲁布革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水电站。日本大成公司凭“项目法施工”以30人的精干团队雇佣中国的劳务工人达到了魔术般的施工效率,劳动生产率达到我国同类工程的两至三倍,形成了著名的“鲁布革冲击”。年10月,国家计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批准第一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国确立十八个试点企业,中国三冶、中国十七冶均作为试点单位开始学习推行项目法施工。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年,十七冶的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大幅增长,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分别比试点前的年增长44.7%、43.6%、25.8%。中国十七冶作为全国首批推广实践“鲁布革”项目法施工管理经验的企业,彻底破除了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施工组织体制。它不但使广大职工思想观念得到一次大解放,而且施工组织方式和内部运行机制也得到重大变革,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为十七冶加快转型、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翻开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崭新的一页,带动了建筑业整体的革命性变革,成为中国建筑业改革的里程碑。

▲年,中冶参照“鲁布革”管理机制对合肥钢铁厂20吨转炉工程进行承包试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冶集团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出山入海、二次创业”,实现自我突破,开创了企业发展新局面。中国十九冶通过实施“重心北移”、“北上东进”、“西部市场核心”等战略,短短十余年间,实现了从濒临倒闭到实现“双百亿”、“三特级”,从千方百计求生存到尽力繁荣地方经济,从国内“找饭吃”到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大山、走出冶金、走出国门”,企业得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冶天工于年12月将总部由太原迁址到天津,成为第一批入驻滨海新区的中央企业。年5月,中冶天工天与津二十冶进行整合,翻开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年中冶北方成立了“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并于年完成了搬迁工作。依托所在地优势,中冶北方在吸引高端人才、聚焦冶金主业、开拓蓝海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进展。年8月中冶焦耐实现了从鞍山迁移大连的战略转移,全面提升了公司技术研发、信息化和检测系统的装备水平,加快了技术进步步伐,在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起中冶华天开始实施向南京跨地域发展战略,并逐渐开启了实施“跨地域,双基地”发展模式,企业发展实现了提质增效。年5月中冶东方完成公司总部搬迁,并于年11月15日整合并入上海宝冶,这也是中冶集团首次将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整合,在打造冶金建设EPC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征途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年11月23日,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并入上海宝冶,并于年4月17日更名为中冶西北。整合之后,设计院和上海宝冶的区域公司、总包公司以及专业公司市场融合不断加速,同时坚持技术引领,打造E引领C、C支撑E的发展格局,上海宝冶EPC服务能力更为强大,参与市场竞争实力更加雄厚。

砥砺奋进续写发展传奇

实践孕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冶人奋辑争先,在创新发展观念、推动战略实施、促进提质增效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95”会议提出了依靠改革转型实现“回归主业”的目标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企业精神,吹响了搬掉“三座大山”的决战号角。至此,中冶集团踏上了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征程,在回归冶金主业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严格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总要求,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通过三大举措,依托冶金建设这一传统优势创造增量发展空间,构建了占据冶金和建筑产业链高端的新型供给体系,打造了央企供给侧改革的典范。

积极瘦身健体剔除供给侧的冗余与包袱。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高歌猛进,中冶集团也走过了一段极速扩张的时期,并留下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金属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三座大山”也成为阻碍中冶集团发展的巨大包袱。“95”会议提出搬掉“三座大山”后,中冶集团展开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调研,并通过结构重组、破产重整、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削平了“三座大山”,彻底解决了事关中冶生死的老大难问题,使一个当时最困难的传统冶金老企业既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拖垮。在搬掉“三座大山”的同时,中冶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不断精简优化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亏损企业的监督管理,完成“三供一业”“厂办大集体”与离退休人员移交等工作,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完成了低效、落后和过剩产能的清理,让企业瘦身健体、轻装上阵,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补短板锻长板相结合不断提升供给质量。中冶集团全面打造八大部位、19项单元的“冶金建设国家队”阵形,并经过近5年的筹划、组织、准备,年和年分别出台了《打造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顶层设计方案》和《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手册》,规划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具体实施路径,将打造“国家队”的战略做实落地,成为了引领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推动者”、钢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中国钢铁产业走向海外的“引领者”。年,中冶集团召开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方案专题座谈会,国文清董事长围绕提出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升级版提出了三点要求:始终保持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冶金建设国家队不断创新升级的能力;系统统筹加快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升级版,为“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提升、再拔高指明了方向。在集团战略的引领下,中冶集团站在钢铁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在钢铁行业全流程形成了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运维以及装备制造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以及全流程、全系统服务钢铁建设的优势能力,承担了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90%以上的建设任务,在全球钢铁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冶金建设优势不断延伸,有力推动了供给质量的提升。

▲年,中冶承建的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园林景观工程荣获鲁班奖、年国际C40城市未来奖

着力提供新型供给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在大力发展冶金产业的同时,中冶集团立足高端强化市场开拓,在“高新综大特”项目承揽和新兴产业拓展上重点跟踪重大项目,着力于向高端需求与综合需求进行供给,以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对此,中冶集团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培养企业的需求捕捉力,以敏锐的嗅觉对于冶金行业企业中出现的新的需求进行及时捕捉。二是对于新兴的产业需求进行及时跟进。针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美丽乡村、智慧城市等新兴市场需求,中冶集团提前布局、抢抓市场机遇,承建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代表性工程。三是不断满足企业高端需求。针对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制造、高品质特殊钢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的需求加强科技研发,引导钢铁行业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中冶集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并形成了“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年,中冶集团实现新签合同额破万亿,逆势创出历史最高纪录,成功迈入“万亿俱乐部”,为“十三五”圆满收官画上完美句号,为“十四五”顺利开局打下牢固基础,树立了供给侧改革的央企典范。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中冶集团以国际化视野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年11月7日,被誉为斯里兰卡国门第一路的科伦坡—卡图纳亚克机场高速公路通车,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

年“95”会议之后,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决策部署,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集团业务发展的增长点和发力点,积极发挥集团总部、子企业和区域公司“三力合一”的优势,强势拓展“全球化”业务版图,使海外业务成为中冶的新优势、新支撑、新亮点。在海外新兴国家市场,中冶集团紧盯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非洲的投资项目,积极把握东南亚、南亚新建钢铁项目机会,相继完成了具备年产千万吨钢的能力的湛江钢铁基地、海外近20年唯一绿地新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被列入“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马来西亚关丹钢铁基地等一系列国际一流的冶金建设经典工程,用技术和实力承建了斯里兰卡科伦坡高速公路项目、新加坡地铁项目、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项目、越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项目。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围绕现有钢厂的竞争力提升和系统优化做文章,通过发挥中冶的系统性技术优势和中国装备的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到大型钢厂的改造提升中,还通过并购、参股等模式,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向发达国家市场进发。如今,中冶已在英国、美国等地成立分子公司等驻外机构,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性钢铁项目,如英国塔塔毫米热轧系列改造、日本住友金属和歌山万吨焦炉项目、澳大利亚SINO铁精矿选项目、河钢塞尔维亚工厂等在中冶人的手中诞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建设所需的新建产能和欧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改造升级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截至目前,中冶集团冶金建设业务稳占全球市场60%、国内市场90%,向世界彰显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底气与实力。

▲年,中冶承建的世界最大水泥厂——沙特YAMAMA水泥厂投产

年新冠疫情暴发并在海外迅速蔓延后,中冶集团始终保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狠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想方设法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把“两稳”、“两争”、“两保”要求真正落实到位、真正落实到海外一线项目上,有效助力了海外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为“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有效助力。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马来关丹钢铁项目、沙特YAMAMA水泥厂项目、科威特大学城、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山达克铜矿等一系列海外重点项目想方设法按时按约、保质保量推进实施,向世界传递中国企业践诺履约的决心和实力,为促进全球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畅通做出应有贡献。

敢为人先激荡奋进伟力

是否具有不辱使命、走在前列的担当,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不畏任何困难风险所惧、不畏任何杂音干扰所惑,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破解各种发展难题。敢为人先,意味着开拓创新、革故鼎新、求新求变、趋时更新,是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作为最早一批深度参与改革开放的央企之一,中冶集团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曾创造了诸多“第一个吃螃蟹”的记录,始终坚持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中冶人骨子里涌动一种通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敢为人先精神的核心要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作为历史传承的宝贵财富和激励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来不断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年,中冶承建国内第一条高强度双曲面喷射混凝土成型雪车雪橇赛道

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先手思维引领发展新方向。过去和今天的辉煌,不代表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中冶集团已经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阶段,但我们不能小富即安,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也不能因为企业改革发展面临新问题、新形势,而有“等一等、拖一拖”的念头。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低迷,全球贸易萎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冶集团发展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永葆披荆斩棘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增强前瞻性战略性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在澎湃的时代浪潮中永立潮头。

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新难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直面自身发展中的难题,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全面推进企业各项机制体制的深度变革,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果;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既触及利益,又触及灵魂,下不了“断臂”之心,忍不了“剜肉”之痛,不可能干成,各级党员干部要有“舍得”的格局和境界,真正做到敢为人先、勇闯新路;要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改革就会有风险,创新难免会失败,唯有积极营造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宽容失误者的干事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激发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又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将改革进行到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需要。矢志创新是对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注脚,要继续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深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水环境、装配式钢结构、地下空间、低碳等技术研究院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了以综合管廊、大型主题公园、海绵城市、环境与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品牌集群,同时,加强在传统冶金行业绿色环保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引领钢铁行业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完善科创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基础研发,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科研公关项目,促进原始创新动能充分释放,真正实现依靠创新驱动高技术高质量发展。

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国际视野构建发展新格局。国际视野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共同体的内涵之一就是国际化。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行业,都必须具有世界眼光,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来谋划其发展。发扬敢为人先的开拓者精神要求我们大胆走出去,主动承担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使命。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冶金建设国家队使命担当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大规模高层次地带动中国冶金全产业链及成套装备、中国标准走向海外。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技术交流,努力实现习总书记对中央企业“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要求。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40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冶人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冶集团顽强奋进、创新发展新的壮丽史诗。新时代再出发,中冶集团要继续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将深化国企改革进行到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年期篇

内容来源/上海宝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第期篇与您相遇

做冶金建设国家队

基本建设主力军

新兴产业领跑者

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标题:《红色基因代代传(三)永葆深圳速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