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贡图可能改写中国近代屈辱历史却只被
年,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时,曾经参观故宫博物院。他们一行人和普通游人一样,从位于紫禁城南端的午门步行进入了故宫,待到行至漱芳斋的时候,奥朗德看到了一幅传世绘画。
画卷上绘有路易时代的法国男女:男人身着三件套洋服,短套裤、丝绸长筒袜、手持拐杖,头戴假发;女人则身穿长裙,髋部宽大,并穿有紧身的胸衣。
法兰西国人法兰西国妇在这幅卷轴画,画中人像的边上都有小字标注,在那法国男女的边上就分别有“法兰西国夷人”和“法兰西国夷妇”字样,幸好奥朗德看不懂中文,想必随行翻译也不会照直解释。
这张画,便是故宫博物院之中的一件镇馆之宝——《职贡图》
所谓的《职贡图》,便是“专门记录来华朝贡外国人的图画”之意,许多强盛的朝代都有这种画作流传。
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面,其实就还保存这一幅南唐顾德谦的摹写本《番客入朝图》(即《梁元帝职贡图》摹本),这幅画原本是从北京故宫带走的,自然逃不过素来爱乱涂乱画的乾隆皇帝的“魔爪”。
乾隆不仅在卷首涂鸦上“自文其弱”四个大字,还在后面写了以一篇御提,大意就是讥讽南唐国小民寡,看些外国人就觉得“远奇”,没甚见识,自己暴露了自己国力弱小的事实。
而素来喜欢标榜自己为“千古一帝”的乾隆,转头一想,过几年我在位的时候“万国来朝”……
万一不认识那些人从哪来的怎么办呢?
难道还得用南朝小国留下的《番客入朝图》来辨识?
如果那个《番客入朝图》上面画的内容有疏漏,岂不是会贻笑大方?
左思右想,乾隆觉得还是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而且得以最高规格——乾隆皇帝史无前例地动用军机处东远地方来进行一手数据的手机,其第一卷完全是当年的外国人物。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没有乾隆个人的雄心大志,恐怕很难完成这样浩大的数据采集和分类工程。
《职贡图》有多个版本,现今在漱芳斋展出的乃是彩绘版本之中的图卷版,尚有由宫廷画师丁观鹏等人绘制的册页版存世,后者的成稿时间较之图卷版要早上许多。
要知道,自《山海经》成书以来,中国人一向域外之人想象成奇形怪状的模样,其中不乏有人头兽身、单眼独臂等似人非人的形象。较之这种认识,历代《职贡图》对于域外文明的描摹却大都抱有可贵的写实态度,乾隆《职贡图》则堪称其中的巅峰之作。
这也代表了清代人对于世界认知的一种进步。官修的《四库全书》(虽然备受诟病),就将《山海经》从地理类移到小说类书籍,也可以从旁佐证这个判断。
不过这一演来得有些太晚了,而且即便《职贡图》的编纂者已然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收集了他们能见到的一切外国信息,可这些内容之中仍旧有许多疏漏。
特别是对于当时欧洲列强,明显了解不够:
英吉利国人“英吉利亦荷兰属国,夷人服饰相似。国颇富,男子多着哆啰绒,喜饮酒。妇人未嫁时束腰,欲其纤细。披发垂肩,短衣重裙,出行则加大衣,以金缕合贮鼻烟自随。”
英吉利若真的是荷兰属国,恐怕尼德兰人半夜做梦都会笑出声。与此类似的,还有以下一则:
瑞国人瑞国妇“瑞亦荷兰属国,贸易于粤。其脱帽为礼,与荷兰相类。短衣革履,常执藤鞭卫身。夷妇方领露胸,衣外束裙,折袖舒袂,以革为履,底缀方木似屐,喜以金缕合贮鼻烟,时时吸之。”
瑞国即是瑞典,由于对于欧洲不太熟悉,编著的时候又将其划为荷兰属国。
在当时,编纂《职贡图》的域外知识基本来自明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和康熙朝南怀仁的《坤舆图说》,而这两种文本,距离乾隆朝相隔了近百年。
就在这一时期,欧洲战争不断,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德意志分裂、荷兰和瑞士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兴起、瑞典兴起)、大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英国、普鲁士阵营与法国、奥地利俄罗斯阵营的战争)等血腥大战。
连续不断的战争,不仅使得欧洲各国版图和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在战争需求下的军事科技和新战术层出不穷,可是在《职贡图》编纂者眼中的欧洲,仍旧是一个静态的海外世界,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西方猎枪已经逐渐兴起。
更为可怕的是,在满足了乾隆帝期待“万国来朝”的一厢情愿之后,国人对于西方社会的了解过程就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在《职贡图》完工50余年之后,西洋传来的棉布掠夺走中国的大量财富;英国人偷着将茶叶种带出中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种植,几乎毁掉了中国茶叶外贸市场;鸦片流毒华夏大地,侵害了人们的身体;而在最后,西洋的坚船利炮终于轰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能编出《职贡图》只能证明清廷并不缺乏努力的文献学家,可是他们的成果仅仅是为了“博君一笑”,丝毫没有转化成为知识产能。
历史固然不会倒流,但是这样的历史教训却更应当让今天的国人警醒。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