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鱼的传说,是美丽的公主还是
姑且不论Disney迪士尼全新的真人电影《小美人鱼》是好是坏,但光从其被热烈讨论的程度就是知道“美人鱼”或是称“人鱼”,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生物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关切着。其实世界各地一直以来都有“鱼”跟“人”结合的生物传说存在,除了众所周知《安徒生童话》中的“人鱼公主”,早在希腊神话的“塞壬”,又或是《山海经》中的“鲛人”与“陵鱼”、印度神话的“素攀玛差”、美索不达米亚的“达贡”、非洲的“MamiWata”、南美洲的“Iara”……也不知从何开始,“人鱼”就跟人类的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最早的人鱼:星巴克是对的!其实人鱼有“双尾”?先让我们聊聊“欧美”的人鱼传说。欧美对于人鱼故事的起源来自希腊神话,主要讲的“女妖”“塞壬”(Siren,古希腊文字写为“Σειρ?ν”),牠们是危险的生物,主要会用迷人的音乐和歌声引诱附近的水手在他们岛屿的岩石海岸上触礁。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描述,塞壬居住在西西里岛附近海域的一座遍地是白骨的岛屿上,他们用自己天籁般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
年由英国画家约翰威廉瓦特豪斯JohnWilliamWaterhouse所绘制的美人鱼画像。在希腊神话中,塞壬绝大部分是“美人鱼”的形象、有时也有“鸟身女妖”的形象,但其实“鸟身女妖”才是塞壬最一开始的样子。塞壬是希腊神话“河神”埃克罗厄斯的女儿,但因为与缪斯女神比赛音乐落败而被缪斯拔去双翅,使之无法飞翔;失去翅膀后塞壬就留恋在海岸线附近,以美人鱼的样貌,用自己的音乐天赋诱惑水手走向死亡。但最一开始,塞壬诱惑水手落海,本是为了另外两个两位海妖“斯基拉”和“卡吕布狄斯”觅食,但传说到最后就成为了塞壬会以人肉为食。
塞壬传说在之后流传欧洲各地,后来的版本又以德国莱茵河、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的传说最为出名。另外,虽然塞壬会将人魅惑都带入水里淹死,但也传说人鱼游过的水域的水有能够治百病、破除诅咒之功效。
年由英国画家约翰威廉瓦特豪斯JohnWilliamWaterhouse所绘制的塞壬诱惑水手的画像。然而“人鱼”的“单尾”形象其实是很后来才演变出来的模样;事实上,如果翻阅中世纪的欧洲图画,最一开始的人鱼其实是“星巴克”的LOGO上的“双尾”形象。其实不难想像,在“启蒙运动”运动以前的欧洲都是“人”为“中心”的思想;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当时人认为地球是“恒心”,太阳反而是绕着地球转的“行星”),甚至对于很多物种的想像也是从“人”的基础出发;所以“人有两条腿”,那“人鱼势必也有两条尾巴”的概念似乎也是合理推断……
此外,除了古代欧洲以“人”为“中心”的主流思想外,“双尾人鱼”(更准确的称呼是“裂尾人鱼Twin-TailedSiren”)的形象设计也符合自希腊罗马时期以来的“对称美学”。
“星巴克”于年创立时的初代“裂尾人鱼Twin-TailedSiren”LOGO。波兰华沙老城集市广场(OldTownMarketSquare)著名的美人鱼雕像,其同样为“裂尾人鱼Twin-TailedSiren”。2.安徒生对海妖的“美化”从“海妖”到“美女公主”,丹麦作家安徒生于年出版的童话作品《美人鱼》(TheLittleMermaid,又译作“小美人鱼”、“人鱼公主”)影响了20世纪以后大众文化中对人鱼的描述,以及从其出版的童话书中的插画,才普遍有了“单尾人鱼”的流行;但实际上在当时“裂尾人鱼”也还算主流,例如著名丹麦的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美人鱼雕像,其为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在年时受到“嘉士伯”创办人的儿子卡尔雅布克森CarlJacobsen委托(因为他以童话故事为题材感到着迷),后于年,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并以自己妻子的模样为蓝本,雕塑了该尊美人鱼雕像。但我们会发现这尊著名的美人鱼雕像其实正是一只“裂尾人鱼”,可见即便到了20世纪初,欧洲人对于“裂尾人鱼”的形象还是深深烙印在心底的。
著名丹麦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美人鱼雕像同样是“裂尾人鱼”的设计安徒生原著的《美人鱼》故事描述,在大海深处的海底王国里住著海王一家与人鱼国的子民,海王有七位女儿,每当一个美人鱼年满十五岁时得以浮上海面看一看上面的世界。而小美人鱼(原著中并没有指出其名字)十五岁那年,她浮上海面后看到一艘大船上正举办着一位英俊王子的生日派对,小美人鱼对他一见钟情。不久后,一阵猛烈的暴风雨摧毁了船只,小美人鱼救起溺水的王子将他带到岸边,直到王子被附近的女性发现后游回海中,王子醒来后没有看到小美人鱼,但他知道有人救他一命……
后来小美人鱼的祖母告诉她“人鱼虽然可以活三百年,但死后只会化成泡沫;人类的寿命虽然短暂,但他们的灵魂能在天堂得到永恒。”小美人鱼渴望着与王子见面,于是去找深海女巫;女巫拿出一罐能变身成人类的药水,要小美人鱼用声音作为代价来换取这罐药,女巫告诉她“一旦小美人鱼在喝下药水后将会感到有把无形的利剑切开自己的尾巴并痛得昏过去,在清醒后虽然能获得人类的腿,但每走一步都会感到痛如刀割。此外如果不能得到王子的爱并与他结婚就不能获得灵魂,而且会在王子与别的女人结婚后的隔日黎明化作波浪上的泡沫消失。”
年由美国费城出版社Lippincott出版的《安徒生故事集》中〈小美人鱼〉章节中的插画。小美人鱼变成人类后,王子被她的美丽迷得神魂颠倒;尽管如此,但随后王子还是决定与邻国的公主结婚,因为该公主是当时发生船难后在岸边发现王子的女子,而王子以为是该公主救了他的性命。在王子与邻国公主的婚礼时,小美人鱼心碎不已,就在等待黎明的阳光将自己化为海上泡沫的时候,她的姐姐们为了拯救她,将她们的长发交给深海女巫换来一把匕首;如果小美人鱼能用这把女巫给的匕首刺杀王子,让王子的血滴到自己的脚上,她就能恢复人鱼之身回到海里和家人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小美人鱼没有痛下杀手,她在破晓之时把匕首扔出船外然后跳入海中,最后化为泡沫……但因为她那超越种族的无私的爱,得以让她拥有灵魂而能前往神的国度永恒不朽……
年由美国费城出版社Lippincott出版的《安徒生故事集》中〈小美人鱼〉章节中的插画。3.欧美以外的人鱼传说中国《山海经》的“鲛人”
中国对于人鱼传说的记载,最早是处于大约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南经》描写到:“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鬱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採,即鲛人也。)”以及“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在秦始皇陵中用了一种以人鱼脂肪做成的蜡烛,因此可以长明不灭。在晋代的《搜神记》与《博物志》中也有关于“南海鲛人”的记载;宋代《太平广记》中则提到:“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皆为美人,眉目、口鼻、手爪、头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提到的“氐人国”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到了清朝的《南越笔记》中也说:“大风雨时,有海怪被发红面,乘鱼而往来。乘鱼者亦鱼也,谓之人鱼。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能为舶祟。火长有祝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人鱼之种族有卢亭者,新安大鱼山与南亭竹没老万山多有之。其长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黄而短,眼睛亦黄,面黧黑,尾长寸许,见人则惊怖入水。往往随波飘至,人以为怪,竞逐之。有得其牝者,与之淫,不能言语,惟笑而已。久之,能著衣,食五穀。携至大鱼山,仍没入水,盖人鱼之无害于人者。人鱼长六七尺,体髮牝牡亦人,惟背有短鬛微红,知其为鱼。间出沙汭,能媚人。舶行遇者,必作法禳厌。海和尚多人首鳖身,足差长,无甲,亦怪事也。”
而除了我们熟知人鱼形象(上身人形,下身鱼形)的“鲛人”外,《山海经?海内北经》与《楚辞?天问》还记载了一种叫作“陵鱼”的半人半鱼生物。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叫作“陵鱼”的半人半鱼生物。日本“八百比丘尼”传说东北亚的人鱼传说以日本最为著名,例如《古今著闻集》中记载“人鱼肉味美且可食用”,并且根据日本的日语传说,吃了“人鱼肉”便能长生不老,最有名的故事即“八百比丘尼”的传说。故事描述一名男子来到陌生的外地(在某些版本中指男子其实到了异界),被一户人家招待,但男子看到该人家厨房正在烹煮一尾鱼,有着像人一样的头;男子不敢食用该鱼肉,所以偷偷藏了起来带回家(在指男子其实是到了异界的版本中则提到,人鱼肉实为龙神的招待之物),却不小心被年轻的妻子误食,妻子吃了人鱼肉后获得了千年的寿命。但随着身边的亲人都一一年老死去,女子却仍保持青春美丽的模样,随后遁入空门为尼并四处游历,最后她祈求上苍将年的寿命分给天皇,自己则在岁时离世,人称“八百比丘尼”。
“八百比丘尼”的故事在日本流传许久,并且在日本福井县小滨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时代就开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
日本福井县观光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