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之臂连通东方海港与世界
作为意大利的第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瓦多港码头有米长的海岸线,年吞吐能力86万标准箱,能够停靠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这离不开振华重工为其提供的全套港机设备,包括4台岸桥、14台自动化轨道吊、7个自动化堆场以及全生命周期备件和维保服务。受访者供图
在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扬帆远航”板块上,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健直言:“20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得好,就要将关键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振华重工斯里兰卡子公司负责人张志勇与当地员工在活动中合照。他发现,很多斯里兰卡的青年工程师已经成长为建设现代港口的得力干将。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停放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和体积庞大的集装箱起重机。这些色彩缤纷的集装箱将被贴上不同标签,跨越大洲大洋,运送到世界各地。而将它们高高举起的集装箱起重机,则被誉为“全球贸易之臂”。
从年首次进入温哥华市场,到乘上“一带一路”的风帆,振华重工在国际市场不断“破冰”,打开了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其中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有70多个。这家中国企业的拳头产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以下简称“岸桥”),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22年保持世界第一。这正逐步接近它的目标,“只要世界上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振华生产的起重机作业”。
“核心技术掌握得牢,中国制造出海才走得好”
在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现场,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健说,“20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得好,就要将关键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个基因里带着“走出去”的企业,最初的出海之路是艰难的。年,成立不久的振华重工在海外频频遇冷,世界上没有多少港口愿意冒风险去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制造”。
第一个机会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港,那是世界著名港口之一,以招标程序严格、公平而闻名。当时以上海港机厂名义竞标的振华重工凭借价格优势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在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
14年后,当振华重工与温哥华港务局签订第台岸桥采购合同时,振华重工为了答谢温哥华港当年投出的“第一张信任票”,将这台世界上最大、最快的起重机以远低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出售。
打开美国市场的第一单则发生在年。当时计划由荷兰一家公司承担整机运输,那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海上整机运输能力的公司,但这家公司索价奇高,且船期无法满足要求。就在进退维谷之际,振华重工大胆决定,购买一艘旧船自行改装成整机运输船。
第二年,这艘名叫“振华2”的运输船载着迈阿密岸桥首航美国。如今在振华重工,这种重大件远洋甲板运输船已有20多艘。“自己有船才能不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
凭借着“工艺品般”的制造标准,振华重工又相继打开了新加坡和德国市场。前者是世界最大的货柜转口港中心,处理了全球约1/5的货柜转运吞吐量。在承接第一个吨超轻型岸桥订单时,振华重工精益求精,计算到每个零件,最终装好的岸桥只有吨。
开辟欧洲市场并不容易,德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向振华重工敞开大门的国家。年,德国正在进行大范围港口建设,面对国外港机品牌的竞争,振华重工的员工多次前往德国介绍自家产品,直到4年后,才产生了第一笔订单。按照合同,德国不莱梅港MTB码头采购的8台港机先执行4台,如果表现优异,再执行另外4台设备。最终,以“工艺品般”的制造水平,全部成功交付。
在扬帆出海的路上,振华重工也在改写着世界集装箱岸桥的技术发展史。过去,无论多大的集装箱岸桥,最多起吊两个20英尺的标准箱,时任迪拜港总经理穆罕默德提出变“单40英尺为双40英尺”设想,振华重工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使港口运营效率提升了一倍。当首台双40英尺箱岸桥在迪拜港投入使用时,创下了每小时装运标准箱的世界纪录。这让中国制造企业一跃成为迪拜港的王牌供应商。
新路还在持续书写着。据张健介绍,年,振华重工在瑞典交付了智能跨运车,实现国产跨运车首次出口;散货设备、流机产品、轨道吊等相继进入日本、柬埔寨、德国等国家,在海外市场留下了新的足迹;在完成全球首个5G轮胎吊的批量远程操控验证后,振华重工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让中国标准走出去
意大利北部小城瓦多港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十分重要的地区,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旧码头已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要想打破以水果为货运主体的传统单一结构,满足工业品、生活用品等多元货源的运输,瓦多港急需更换设备,注入新鲜血液。
年12月12日,一架架蓝色“钢铁侠”来到了瓦多港,这是意大利第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近30年来意大利首次新建的码头。该码头有米长的海岸线,年吞吐能力86万标准箱,能够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而这一切离不开振华重工提供的全套港机设备,包括4台岸桥、14台自动化轨道吊、7个自动化堆场以及全生命周期备件和维保服务。
这是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中意双方重要的“牵手”项目之一。瓦多港项目现场负责人缪友春说,这意味着,中国“智”造与欧洲标准经过不断磨合,终于走到一起。
据介绍,振华重工在国际化进程中,也在积极推动着“中国标准”走出去。尽管振华重工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很多产品都在执行欧美标准,缺少话语权。近年来,振华重工借助全自动码头系统的研发契机,探索与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共同制定全自动码头这一新市场新产品的标准。
在合作模式上,振华重工与马士基的自动化团队以“oneteam”为指导思想,一起设计了新的系统架构、项目开发实施流程。振华重工给出了基于自己设计的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得到一致采纳,这也是中国的电控系统第一次进入欧洲的自动化码头市场。
缪友春在年就来到意大利,他坦言,“刚来的时候,码头用户对我们还是有些不认可,后来经过不断的交流,都觉得我们不仅在自动化逻辑,而且在现场管理方面都很出色,完全改变了他们对于中国企业的印象。”
缪友春介绍,该项目之前,合作方马士基集团认为建设一个自动化码头存在着组织架构复杂、技术风险大、现场联调时间长等问题,一个堆场自动化的项目,现场最少需要14个月的调试时间,这对投资方来说是很大的成本,因此他们希望与振华合作,尽快缩短交付时间。
为了做“时间减法”,振华重工决定,在江苏南通生产基地一比一全真模拟瓦多港现场,建设了国内首个自动化调试专用堆场,在调试基地提前完成大部分的调试工作。同时,还开创性地将码头智能化管理系统(TOS)远程接入,与远在意大利码头的操作部人员完成系统联调。
缪友春说,线上联调的顺利超过预期,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现场调试时间,7个堆场的现场调试时间缩短至不到7个月,设备运到瓦多港后,现场用户可直接测试验收。
当蓝色“钢铁侠”伸出“双臂”,稳稳抓起悬挂着意大利国旗的首个集装箱,并精准放到集装箱货轮上时,意大利基础设施和交通部副部长萨瓦图尔·玛格特激动地向身旁的中国工程师道谢,为中国制造点赞。
对于瓦多这座人口只有人的小城来说,这个能提供近个就业岗位的项目重要性不言而喻。萨瓦图尔·玛格特表示,瓦多港也对于意大利北部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今后这里不仅能成为中南欧的门户港口,也为加强同非洲的经贸联系开辟了新的运输通道”。
“岸桥”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桥
在斯里兰卡,中国员工张志勇有个出了名的“洋徒弟”帕米卡·贾亚辛格。作为振华重工斯里兰卡子公司负责人,张志勇发现,以这位“洋徒弟”为代表的斯里兰卡青年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工程师,成了当地港口建设的得力干将。
“中国朋友不仅生活中特别热情,工作上也乐于助人。”帕米卡回忆说,14岁那年,自己第一次从历史课上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那时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10多年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者。
斯里兰卡地理位置优越,全球三分之二的航线需要途经斯里兰卡。年,在这个“东方十字路口”,上海振华重工与斯里兰卡当地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振华重工斯里兰卡子公司,从最开始只有20余人发展到现在名员工,这其中,当地员工人,中方员工5人。
最开始,初出茅庐的帕米卡经培训后被派往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负责振华重工两台岸桥和1台场桥的售后服务。作为一名助理电气工程师,他和中国同事一起完成了多次故障抢修工作。
由于工作表现优异,帕米卡又被派往巴基斯坦参与一个“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帕米卡升职为首席电气工程师,第一次体验到“从头至尾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感觉。
张志勇回忆说,那时有一个港机设备改造项目,由于设备较老,现场的中国工程师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老古董”一时间无从下手,只能一边看资料一边调试。这时,帕米卡充分发挥了他的语言优势,通过自学电控方面的资料,边调试边摸索,最终顺利完成了调试工作。
像帕米卡这样优秀的属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还有很多。他们的身影遍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沙特等国,参与当地项目的管理和施工。张志勇介绍说,目前子公司与上海总部合作的人才培养,采用“代招”模式,培养属地电气工程师,派往全球其他地区服务。
“本土化和属地管理”是张志勇眼中的关键词。他始终向同事强调,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培训当地工程师,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并主动融入进去。“只有理解了他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
他举例说,中国人有睡午觉的习惯,斯里兰卡人没有;斯里兰卡受英国传统影响,当地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但喝下午茶需要从设备上下来,走到食堂,再返回,光路上来回就要花半个小时。为了既尊重当地员工的风俗习惯,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给员工送茶过去,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
每年元旦,当地的子公司还会举办点油灯的祈福活动。这是斯里兰卡当地的传统,用椰子油滴进一层层的宝塔形状的油灯里,这种朴素而共通的祈福形式,也常常让张志勇想起自己的家乡。
除此之外,子公司也将中国文化带到斯里兰卡。为了让当地员工更好地了解中国,振华重工每年都安排优秀的工程师赴上海总部参加培训,有的在国内大学交流学习。振华重工还邀请了孔子学院为斯里兰卡当地的工程师开设“汉语培训班”。张志勇说,现在,当地的一些员工已经学会了用筷子吃饭。
“要长期走国际化,必须融合当地的文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当地创造价值。”在张志勇看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基础设施先行,通过物理的连通来解决深层次的贸易连通,乃至文化的连通。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