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他是大连人30多年奔波1800
这几天
大连来了几位摄影大咖
有的小伙伴问了
啥事给老外都吸引来了
戳下图先恶补下
原来他们听闻大连很美
专程来记录大连的美
不仅有外国大腕
还有地道的大连人
也参与其中呢
↓↓↓
01:22国内外知名的著名摄影家
姜振庆
姜振庆在大连
大观新闻记者吕文正摄
今年66岁的姜振庆两次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一次获金像奖提名,其作品曾获得国展的金银铜牌,多次受邀参加美国、德国、新加坡、斯里兰卡、波兰、尼泊尔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平遥、沈阳等国际摄影艺术品交易展、优秀摄影师专题展和摄影节,并获“优秀摄影师”等多项荣誉。
姜振庆说
“摄影没能成为我的职业,却不断地诱惑我为之付出真情,不辞辛苦地奔波。”
他的奔波之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高山与大海”。就在中国大连摄影周举办的同时,他的30年藏地摄影作品展《高天厚土》也在大连美术馆展出。
姜振庆老师从事摄影艺术三十余年,主打纪实摄影,其独特的摄影理念和视觉语言,为国内外艺术界所瞩目。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词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作品:
“一个以纪实为拍摄方式的摄影家,能够形成强烈而鲜明的个人影像气质与语言特征,难能可贵。因其驾驭大场景的整合能力,因其对于大空间中景物细腻而精到的表达,更因其对于工业景观深刻的体验,姜振庆的作品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视觉历史和独特表达,富有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姜振庆在大连(大观新闻记者吕文正摄)
多年来
他游走于“高山”——西藏和
“大海”——故乡之间
他说
虽然熟悉的大海
有时感觉有些平淡
但是它却是如此深邃
输
姜老师是地道的大连人。他说,大连作为沿海城市,海岸百姓的生息是大连民俗的特色。他之前没有见到哪位摄影师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拍摄大连的海岸变迁。
这些年来,他拿着相机奔波在大连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用镜头表现这里发生的变迁,先后成就了反映渔民生活的《赶海》、表现重工业生产的《农民工·万吨轮》,以及跨时空集成的《海岸》。
这些题目中的画面
曾经是大连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缩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成为不能复制的历史时刻
姜老师拍摄的这些摄影作品不再单单是文艺作品,还具有文献价值,不可再现,就其主题思想而言也有一定的哲学思考。
艺术评论家杨晓彦看了姜振庆老师关于“海”题材的作品后曾评述:“姜振庆生活在海边,对海边的生存有着长期深入的体察。
“大地与海洋的关系,在他的镜头中,已经演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反过来,镜头中的景观,则又成为大地与海洋共同的隐喻。这里有两层意思在:第一层是自然,有着无止境的喧腾和斑驳的色彩;第二层是社会,表达了因环境与人群而导致的生存策略,巧妙、持久、黑白分明而又暧昧纠缠。”
从头再来(姜振庆摄于盖滩)
姜老师说
他在西藏的拍摄经历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年,第一次进藏看朋友。初踏高原,总有一种强烈猎奇感。雪山长河,异域风情,玛尼堆,喇嘛庙。嘶鸣的法号让你亢奋着按下快门。这一按就不可收拾,到去年三十年间,已经独自驾车入藏拍摄三十次了。
满载而归(姜振庆摄于将军石)
姜振庆说,在西藏拍摄,走村串寨,与藏民在一起,觉得很踏实。他觉得他们只是生息的地域、信仰、习俗与我们不尽相同。习相远,但性相近,过日子是一样的。渐渐地,他不再去猎奇那些表象化的“惊奇”,而是走近藏家,原汁原味记录下他们的生生息息,呈现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勇敢、善良、自信,是高原的主人。
尽管三十次拎着相机踏入西藏,但是他仍然喜欢在大连拍摄人文,也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