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取经法显与玄奘曾到过印度,反映了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晋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义净是西行求法僧侣中最著名、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三位僧侣。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的佛经翻译是由中亚或印度的僧侣和中国僧侣合作完成的。佛经的翻译往往不完整,或者因为从梵语到汉语的翻译误解了佛经的原意,因此,僧侣们逐渐萌生了在印度寻求完整经典的想法。三国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侣。此后,西晋有朱法护、东晋早期康法朗、中期朱佛念等。这些都是法显前的先驱,法显也是西行求法浪潮的一员。很少有僧人在法显之前确实去过天竺(印度),而能周游西土,留学天竺,最后带着经卷归来,恐要数法显示为第一人。法显带回的佛经是当时天竺流行的法藏、论藏、经藏,对中国佛教的戒律传播和佛教义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法显和佛陀跋陀罗翻译的《一般涅盘经》影响更大,推动“众生皆有佛性”这一观点在南北朝传播。
图1.法显游历天竺路线法显远赴天竺,求真经,促进涅盘佛性理论的流行,而他游历天竺的经历,由他亲笔写成了《法显传》。为了实践内心的信念,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穿过新疆的沙漠,穿过葱岭,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最后到达印度,在摩揭陀留学三年,然后渡海到师子国(斯里兰卡)两年,然后从海路东回山东半岛,最后转陆南下建康(南京)。《法显传》不仅是法显的亲身经历,也透露了他内心深厚的感情,比如不忍同伴的死而悲伤,也像在师子国看到家乡的白丝扇,引起思乡。法显的真情流露在纸上。几千年后,它依然感人。
佛教自传入中国至隋唐以来,已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了大约或年。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有些甚至不止一个翻译,翻译组织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佛教教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中国僧侣创立的宗派逐渐形成,佛教也在向中国化转型。在印度,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分为许多部门,其中一些进化为大乘佛教。后来,大乘佛教出现了空宗和宗教。玄奘西行求法时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情况普遍如此。
图2.玄奘西行路线玄奘出生在一个儒家家族。出家后,他拜访了著名的老师,学习了昙花一现、涅盘和成论。他还接受了新兴的唯识学,这与他的西行求法和未来的佛教研究有关。玄奘回国后,奉唐太宗之命,详细描述了西域和印度的风土人情和求法经历,最后由玄奘的弟子辩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进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最终到达印度。玄奘在摩揭陀国的烂陀寺与戒贤大师一起学习,系统地接受了瑜伽学派的唯识主义思想。在印度学习几年后,玄奘仍然从陆路返回中国。唐太宗非常欣赏玄奘的才华,希望玄奘能还庸俗,协助朝政,但玄奘婉言谢绝,以翻译佛经、弘扬教义为人生目标。在佛教哲学方面,玄奘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有宗的思想。他忠实地向中国介绍了有宗的理论,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宗派——法相只识宗。
唐初出生于唐高宗咸亨二年(),从海路出发前往印度,24年后才回洛阳。义净一生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因此与比他早期的鸠摩罗什、真谛、与他同时代的玄奘,并被称为佛教历史上的四位译经师。除佛经翻译外,义净还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了求法高僧的情况。义净从广州出发,到达室利佛逝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停留六个月学习梵语,为印度求法做准备。随后,义净前往印度,游览各处佛教遗址后,义净回到那烂陀寺学习大乘佛教经典。义净在烂陀寺留学期间,仔细观察了寺庙建筑、僧侣的日常生活和寺庙规则,并在《求法高僧传》中画了一张寺庙地图。不幸的是,这张照片已经丢失了。在那烂陀寺学习十年后,义净在那烂陀寺学习,还是通过海路回国。义净途径室利佛去世时,又停留了几年,期间回到广州一次,并邀请贞固、怀业、道宏、法朗四位僧人一起前往室利佛去世。年,义净终于回到了广州,只有贞固和道宏一起回来了。
图3.义净求法路线在古代交通不便、医疗不发达的情况下,西行求法极其困难,不仅考验僧人的决心和意志力,有时你甚至需要面对生死。只有少数僧侣最终能够收回真经,弘扬教义,也被称为青年历史。然而,正是西行求法僧侣的存在,开启了中外古代文明交流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