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什么如此自大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个人、企业乃至大到一个国家希望做大做强出人头地都是一种普遍心态。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如果某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想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富强就不是好的领导人。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美国号称要再次伟大,俄罗斯要在20年内建设强大国家,法国、德国渴望作为欧盟的主导者,土耳其嚷嚷着要恢复奥斯曼帝国的荣光,越南雄心勃勃想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韩国人都快要把自己吹嘘成宇宙第一大国了......
由此可见“大国梦”并不是某个国家所特有的产物: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土耳其、韩国、越南这些国家哪个没有自己的“大国梦”?当然有些国家的“大国梦”是务实的,而有些国家的“大国梦”则让人觉得荒诞可笑。这其中印度的大国情结特别强烈,同时印度的“大国梦”又让人觉得特别荒诞可笑。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刚独立不久尼赫鲁就提出了他所谓的“天定大国”论。尼赫鲁所谓的“天定大国”论指出印度有如下六点优势: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是世界上讲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是适龄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复杂但又能和谐相处的国家;印度是世界上唯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本主义国家。尼赫鲁据此总结:“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在尼赫鲁的设想中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国,而继美、苏之后能真正登顶世界强国的只有中国和印度。印度之后的历届政府几乎全都继承了尼赫鲁这种“天定大国”论。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印度将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年印度前总理辛格上台时曾扬言:“孟买将在5年之内超过上海!”年刚上台不久的莫迪就豪情万丈地宣称要在年以前让印度成为20万美元经济体(当时印度的经济总量约为2万亿美元)。
年印度媒体在视频网站上发表了一个名为《超级大国》的视频。该视频表示随着印度各方面的发展预计将在年步入超级大国的行列。像这样按计划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成为了年国际网络上的一个大梗。如果说印度高层吹牛是为了取悦民众获得支持,那么印度普通民众吹牛就实在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印度的基层民众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且普遍并未出过国,所以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实际真实情况基本上是不了解的。这些人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关于外部世界的资讯。
印度媒体往往为了迎合印度人的自大情结进行夸大虚假的报道。像什么“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越了”、“中国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印度开始发力就超过你们了”之类的说法在印度比比皆是。Quora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知道印度是亚洲最强的国家吗?一个来自安得拉邦的印度网民回答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都知道印度正在成为超级大国”。与此类似的问题在Quora上还有很多,令人惊奇的是支持印度的回答还不少。可能其中一部分是印度网民自己的回答,另一部分则可能是反串黑。
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大国梦”,可像印度这样自大膨胀的国家还是不多见的。有时牛皮吹破了难免被打脸:印度宣称在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可现在都年也没见印度实现啊。年印度宣称要让孟买在5年之内超过上海,可现在17年过去后孟买超越上海了吗?年印度宣布要让第一艘国产航母在年之前建成下水,如今都年了也没见印度的国产航母完工下水。年印度说自己将会在年成为超级大国,那么像印度现在这样是不是“超级大国”呢?
然而印度人却从不因为牛皮吹破而脸红。印度人总是在吹破一个牛皮之后紧接着开始吹下一个牛皮。就拿上面提到的印度国产航母这件事来说:印度人一看不能在年之前按期完工就宣布推迟计划到年完工,可等到年的时候工期又大幅延误了,于是印度人又宣布在年以前完工。就这样一直拖到现在都没完工。合着印度人生产计划就是用来延误修改的吗?印度人为何这么爱吹牛呢?其实一个民族的性格往往是由其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印度尽管号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印度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始终都是一盘散沙,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从来就没在印度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中国历史尽管曾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但不能否认的是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相比之下分裂却是印度历史上的常态化现象。正是英国人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
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独立后的印度领导层在思想几乎都有明显的英国色彩,所以印度自从独立以来就始终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当年的英属印度在地理范围上其实是包括并超过了现在的印度共和国。
如今的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曾一度属于英属印度的范围内。当时英国把印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殖民据点:东非的肯尼亚、阿拉伯半岛上的英国殖民地、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当年都是英属印度总督所能影响到的范围。尽管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印度却由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旧上海的英租界内印度巡捕就自诩为仅次于英国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们眼中则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这种心态同样存在于当时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效力于英国殖民政府的印度人意识里。
当时的英国自诩为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印度人则认为自己同样享有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国的大管家自居:尽管在英国主子面前低人一等,可在日不落帝国的统治体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英国主子。印度自己宣称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还在近代历史书上把触角扩张到世界各地。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飘扬到哪儿就意味着印度人追随他们的英国主子到了那儿。尽管日不落帝国不是由印度人所统治的,可人家好说歹说毕竟是帝国的大管家。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以及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接受的都是纯正的英国精英教育:甘地取得了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尼赫鲁的中学时代是在英国顶级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度过的,之后又考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因此视印度为大英帝国遗产的继承人这种思想对印度建国精英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印度自从独立建国后以尼赫鲁为首的政治精英们就认为自己应当是一个世界国家。印度的大国情结首先表现为要跟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起码是平起平坐。
冷战时期美国是北约阵营老大,苏联是华约阵营的老大,所以印度就跳出来争当不结盟运动的首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鲁与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并称国际不结盟运动中的“三剑客”。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而是试图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美苏之间的两极对抗,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得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左右逢源。
冷战结束后印度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同时与美、俄两个大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然而印度在邻国面前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样:以反殖民、反霸权、不结盟形象示人的印度却堂而皇之以英国殖民遗产继承人自居,在南亚-印度洋地区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印度独立以后始终坚持维系与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内陆小国的特殊关系;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要求继承英国殖民者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
年底印度调集3万军队击溃了驻守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在经过48小时的激战后成功收复了果阿。果阿战争的胜利使印度信心大增,于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尽管遭受打击后的印度暂时有所收敛,却并没放弃独霸南亚-印度洋地区的野心。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矛盾策动东巴基斯坦地区独立,由此引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战后东巴基斯坦地区成为了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由此完成了肢解战略对手巴基斯坦的目标。
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了代号为“微笑的佛祖”的核试验,由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中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全世界第六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年印度又吞并了锡金,与此同时印度仍保留着对尼泊尔和不丹内政外交的指导权,从年9月起印度又插手了斯里兰卡内战。迄今为止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的新领导人上任首站必然是印度。印度这种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国策使其与几乎所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反殖民反霸权形象示人的印度却在南亚-印度洋地区积极扩张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然而这实际上是印度一以贯之的大国思维的体现。从年7月起印度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经济自由化全面展开。印度改革的十年内GDP取得了5%至6%的年均增长率。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塔塔集团、比尔拉财团、博拉集团和安巴尼集团等大型集团公司。印度的软件外包、制药、电影、航天等产业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年印度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英、法,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可印度对这个全球第五名的地位不满意,所以就通过更改汇率算法把自己说成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尽管印度这种算法并没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印度自己就是执意要在势头上跟美国和中国齐头并进。印度不仅要在经济势头上与美国、中国齐头并进,在政治军事领域同样也要争当大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的国防开支一直占GDP的2.5%以上。印度是二战后第一个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也是继美、苏、英、法、中之后第六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如果说发展军力体现了印度在军事上渴望与世界大国平起平坐的心态,更改GDP算法体现了印度在经济上渴望与世界大国平起平坐的心态,那么执意想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体现了印度在政治上渴望与世界大国平起平坐的心态。除了印度自身这种强烈的大国情结之外西方国家和媒体的刻意吹捧助长了印度的自大。
自从21世纪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把印度视为自己重点拉拢的战略对象。什么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军事强国、下一个世界工厂之类的高帽子一股脑往印度头上戴。本来就有着强烈大国情结的印度听到西方国家和媒体的这种吹捧自然更加觉得自己了不起。目前占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是被自己的主观臆断所支配的——他们在长期的自我陶醉和西方媒体的刻意吹捧下完全迷失了方向。
只有极少数实地造访过外部世界的印度人能比较理性地看待印度和外部世界的差距。印度《商业周刊》的记者曼吉特在造访中国的上海后曾有如下描述:“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羽毛。在我所住的美丽街道前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这个国家正在腾飞。你看到这些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
当曼吉特在印度国内采访时看到了与上海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孟买政府打算在孟买的派达路尽头修建新路,当地居民嚎啕大哭着抗议这一计划,因为他们认为新路会污染他们的生活环境,于是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曼吉特总结道:“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或者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高效地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另一个在各种抗议声浪和推诿扯皮中得过且过。不过像曼吉特这种能理性客观看待印度与外部世界差距的印度人实在是太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