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石顶戴珊瑚顶戴蓝宝石顶戴,这些顶
在过去中国的王朝历史中,服饰是最常被用来体现身份地位的东西。过去就有规定,商人不得穿绫罗绸缎。其余规定,又有很多。当然,规定有大小。
有些规定,如果不被认真执行,大多不会有人遵守。但是,像皇帝服饰和朝廷官员的服饰,却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逾越。像清朝的时候,就把明黄色归为皇帝使用的专属用色,其余人不得使用。
而像官员的话,也会按照品级官阶的不同,进行区分。这种区分,会在服饰上的方方面面进行体现。清朝官服上绣的不同图案,就可以确立他们的身份。而清朝时,官员身份除了区分文武,很大一个标准,就是品级官阶的不同。
清朝官阶分为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两个级别。从这个官阶开始,官员上至参与朝政,下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服饰打扮,都跟品级有关。顶戴就是其中之一。
顶戴在清朝的时候,也被称为礼帽。清朝官帽有礼帽和便帽的区别。便帽自然是平时使用,礼帽则是一些正式场合使用。
而考虑到季节变化因素,清朝礼帽又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夏天时戴的凉帽。夏天气候炎热,所以凉帽样式呈喇叭形,主要以藤、篾席制成。
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暖帽的样式呈圆形,主要以皮、毛制成,方便御寒。这也符合清朝自关外时的服饰特点。所以顶戴也是过去朝廷中,清朝服饰的特色。而在礼帽上,又有一颗顶珠。
顶珠的位置,正好处于整个帽子正中间的上方,位置十分显眼。这颗顶珠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区分官员的官阶品级。所以,官员官阶品级的高低,就直接影响顶珠顶戴的材质好坏。
总体来说,清朝能获得顶戴的途径非常有限。因为只有获得官员身份,才能佩戴。否则会被视为逾越制度。如果官员被革职,顶戴、顶珠也会被一并摘下。能够获得顶戴的途径,只有通过科举,一步步晋升。
或者通过捐钱获得顶点。只不过,清朝虽然允许捐官,但却有限制。红宝石顶戴、珊瑚顶戴、蓝宝石顶戴,这都是一品到三品的官阶。不可能靠捐官获得,最多是捐钱获得低级官职后,再一步步升到那个位置上。
清朝时,地位最高的顶戴,就是用红宝石作为顶珠。红宝石在中国非常的珍贵。虽然中国是红宝石的原产地。但只有新疆、重庆、云南、青海等地有出产。
其余红宝石,只能从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这种珍贵的红宝石,就只能留给一品官员使用。
而在红宝石顶戴以下,就是珊瑚顶戴。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珊瑚毕竟在海下,过去那种采摘技术限制下,有很大困难。
过去中国珊瑚的来源渠道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南海自己采捞的,一个是国外进贡。所以,珊瑚在当时非常珍贵,能够使用珊瑚顶戴的,也只有二品官员。
相比获得红宝石和珊瑚而言,获得蓝宝石就要容易一些。在中国境内,就有江苏、黑龙江、福建、重庆、海南等地区。
而在缅甸、老挝、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都有出产蓝宝石。所以,相对而言,蓝宝石顶戴的地位,就更低一些。清朝时,蓝宝石顶戴是三品官员使用的。
三品以下,顶珠的材质分别是青金石、水晶石、砗磲、素金、阴纹缕花金、阳纹镂花金。这个都是根据材料的珍贵程度。来为官员顶珠,放上不同材质。
顶珠既然可以表示身份,皇室使用的,自然更为奢侈。清朝时,皇族宗室会在自己的服饰上,点缀东珠。所谓东珠,就是用原产自东北地区的野生珍珠。
这种珍珠,质地圆润,色泽透彻。位于产地原因,东珠的产量有限。并不是只是东北产的珍珠,就能被称为东珠。这些要经过多重挑选,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
乾隆皇帝就曾赞誉到:“百难获一称其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珠的采取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清朝曾有明旨规定,如果没有奉旨,不得采取。
因为这次说的是顶戴,也就是礼帽。如果是便帽的话,一品官员用的是珊瑚顶,二品官员用花珊瑚,三品官员用蓝宝石,其余官阶依次同样是金石、水晶石、砗磲、素金、阴纹缕花金、阳纹镂花金,只是少了红宝石做装饰。毕竟红宝石太珍贵,不适合日常使用。
但是,使用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石作为顶珠的历史,也只持续到雍正时期。到了雍正皇帝继位后,推行了多项改革。其中一个,就是把官员头上的顶珠,全部换为颜色相同的玻璃珠。
毕竟从功能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却别。而且还能更省钱。清朝官服需要官员自己花钱制作的。如果继续这么奢侈,以朝廷规定给官员的微薄俸禄,恐怕连颗顶珠都买不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