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
回顾中国近代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清政府腐败透顶,失去民心;军队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但是西方列强却并没有瓜分中国,中国也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成为了亚洲唯三的独立国家(中日泰)这是什么原因?
中国地理位置距离欧洲较远。
众所周知,欧洲老牌殖民国家(沙俄不算)跟世界其它几大洲陆地是不相连的,他们的侵略扩张始于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发现好望角;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发现新大陆,为列强殖民创造了条件。
总的来说,列强殖民沿着两条航线,一条线是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
一条线是沿着海岸线,首先到了非洲,之后再到印度洋,最后来到东南亚。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无论是美洲、非洲,还是亚洲,政治、经济和生产力非常落后,所以在相对先进的西方列强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位于印度洋中和沿岸的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首当其冲,先后成为列强的盘中餐,沦为其殖民地。
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地理位置稍微靠后。而与中国同为孱弱帝国的奥斯曼帝国,则迅速被列强打倒瓜分。
殖民者在亚洲的战略侧重点不同。
尽管中国的位置靠后,也不意味着它就非常安全,因为殖民者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他们能到达菲律宾,就能到达中国。
葡萄牙人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新航路发现以后,就开始东来对亚洲国家进行侵略。
年葡萄牙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年又占领了马六甲,年西班牙夺取马尼拉。继之,荷兰在年占领了摩鹿加群岛,年攻取雅加达,至年攻陷了斯里兰卡,年又夺得马六甲。
早在年,葡萄牙的触角伸到了中国的澳门。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一度还盘踞过中国的澎湖、台湾。
天启年间(年前后),荷兰人又赶走葡萄牙人,占领了台湾部分地区。
尽管如此,葡萄牙与荷兰对亚洲的侵略还不是国家行为,或者说是小规模的。
之所以如此,葡萄牙占领台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贸易,进行经济入侵,用(鸦)片和稻米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而荷兰在前后占领台湾,也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将它作为连接中国、日本的贸易据点。
换言之,在17世纪,两国高层并没有制定殖民中国的国家战略。
出兵占领亚洲地区的兵力规模很小,葡萄牙占领马六甲的时候,只出动了一千人左右的兵力。
由于人数较少,葡萄牙入侵雅加达之后,甚至还被伊斯兰武装打败。
客观地讲,这个时期无论是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都是各国贸易公司组建的武装,不是政府军。
16世纪初,葡萄牙军队第一次入侵印度,算是名副其实的政府军,也只有名士兵。
在这段时期,殖民者的重点不在殖民而是在争夺、控制出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及港口,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贸易,对上述地区进行经济入侵。
所以这时候他们投入的兵力规模不大,征服东南亚那些岛国绰绰有余,但占领幅员辽阔的中国力不从心。
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在欧洲,香料的主要用途并非烹饪和调味,而是被广泛用于巫术仪式、咒语、净化、防腐、化妆、香水、治疗,乃至于春药和毒药。
就连神圣的宗教也离不开香料,按照《圣经》的说法,香料是介于今生与来世、天堂与凡尘之间的东西。
香料还是重要的防腐材料,可以保存粮食,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香料是部队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
而欧洲各国由于气候、土壤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出产香料。
因此从中世纪开始,香料大行其道,供不应求,价格一度比黄金都归。称作“黑色黄金”的胡椒,甚至可以作为实物货币使用。
公元年,哥特王阿拉列克向罗马提出巨额赎金,其中就包括了磅黑胡椒。
所以在最初,西班牙进行大航海贸易主要目的是香料,而并不是南美洲的金银矿。
麦哲伦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的时候,上面就装了27.3吨香料,其中包括袋丁香。
回国后,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亲自给“维多利亚号”船长授予了一枚纹章。
纹章上半部分是一个地球,下半部是互相交叉的肉桂枝,周围是3个肉豆蔻果和12朵丁香花。
由此可见,香料在欧洲人眼里多么重要。
虽然非洲也产香料,但品质就是没东南亚的好。
印尼盛产丁香、胡椒、肉豆蔻等香料,有香料王国之称。
印度香料产量更是非常可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香料来自这里。
在当时,中国引以为荣的是茶叶,茶叶是17世纪才到欧洲的,而且欧洲国家只有英国对茶叶最热衷,而且茶叶在英国也没有上升到战略物资的地步。
列强殖民是讲成本的,相对西方殖民者来说,殖民印度比中国更具有经济价值,他们优先殖民的,肯定是印度不是中国。
“欧洲史学界认为:欧洲人入侵印度的第一推动力,完全是世俗的和功利的,那就是对香料的极大的需求!”
征服成本考虑。
相比于印度,征服中国的成本更高;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原因。
政治上中国有很大的凝聚力,内部比较团结。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汉族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即使有道教等宗教的存在,彼此之间尚能和睦相处,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换言之,中国宗教矛盾一点都不突出。
而且中国不是宗教国家,老百姓信佛有着更多的功利性在里面,不会用生命来捍卫宗教。
中国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皇权高于宗教。
从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儒教的根本就是纲常和国民对皇帝的服从。
在百姓看来,皇帝受命于天,皇帝就是国家象征,他的统治具有合法性。
百姓对皇帝非常崇拜,会为了捍卫皇权而流血牺牲。
因此中国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块硬骨头,征服中国难度很大。
相比之下,印度则像一盘散沙,是个软柿子。
印度度有多个民族,而占据主体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却只占总人口的46%。
印度是个宗教气息浓郁的国家,这里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宗教。
不仅如此国民对宗教非常虔诚,宗教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高于皇权。
因此印度各宗教之间矛盾激烈,争斗你死我活;加上民族矛盾,印度国内势力错综复杂,纷争不断。
国民之间只有宗教和民族认知,国家归属感不强,很容易被殖民者利用而各个击破、分而治之。
地理方面的原因。
地理上中国地形复杂,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极其不便。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地形复杂,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称,大意是中国平原面积非常小。
具体来说,中国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丘陵9.9%,平原只有12%,
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地区为西部地区地势海拔多在米以上;第二阶梯为中西部地区,海拔一般在0以上;第三阶梯虽然地势平缓,但也有不少丘陵地区。
如此复杂的地形,决定了谁想征服中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抗日战争中,那些中国军队打得比较出彩的战役都是在丘陵和山区进行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地理都是地势平缓的地区,抗战坚持八年将会难以想象。
相比之下,印度地理环境就简单得多。
印度平原占了国土面积的40%以上,山地只占总面积的25%,而且海拔很低,海拔不超过0米。
总之,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交通非常便利,不但有利于经济发展,也使列强征服起来容易得多。
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殖民者的武器难以充分发挥,军队机动性也大受影响,征服过程不但艰苦而且漫长。
缅甸面积只有当时中国的二十分之一,由于地理环境复杂,英国发动了三次战争,用了六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其征服。
如果列强征服中国,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世界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西方列强殖民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输出宗教为目的;第二个阶段是抢占市场、掠夺原料;第三阶段是抢夺资本输出市场。
第一、第二阶段列强手段以暴力、战争为主,形式多为占领情况下进行殖民;第三阶段以威慑为主,诉求是开放市场,殖民则是通过租界实现。
到了晚清时期,列强的殖民潮进入尾声,在中国的殖民方式也改为租界形式。
与此同时,列强入侵形式也发了了根本变化,从军事入侵,转变为以资本和商品为主的入侵。
不然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都没有大规模向中国派兵。
原因很简单,除了不能就是不想。
换言之,列强的诉求不是殖民,所以根本就没有扩大战争,进行征服的打算。
到了19世纪末,形势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列强的政策是瓜分,而不是一个国家独吞。
具体来说,就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家闷声发财,井水不犯河水。
换言之,就是“利益均沾”,兼顾各国在中国的利益,保持战略平衡。
谁要想独吞中国,就打破了这种战略平衡,就会群起而攻。
事实上日本比西方列强更有机会吞并中国,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这说明独吞中国此路不通。
西方列强中,沙俄既有吞并中国的野心,也有吞并中国的实力,也有吞并中国的地利;事实上它也的确这样去做了。
在庚子之变中,沙俄出兵13万占领中国东北,但是却引起了美、英、日等列强的强烈不满。
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就是列强不满态度的集中体现。
表面上是日俄两国在战斗,日本却得到了英美支持。
英国早在年就签订了《英日同盟》,目的是应对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不许它为所欲为。
日俄战争的后果就是双方在列强的干预下,将东北的主权归还给中国。
除此之外,沙俄在新疆的侵略扩张也不得不停止,被迫跟英国在那里划分了势力范围。
综上所述,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既有经济上、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原因。
最主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