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很燃海清,很不要命
诚实的战地摄影记者总会告诉你:“战争是性感的,只要你不是受害者。”
《红海行动》,让原来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战地记者的真实状态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混乱、危险,如果说有一丝浪漫之情,也不是《卡萨布兰卡》里的缱绻,
更多是被鲜血和个人英雄主义裹挟的一些豪迈之情。
而这样的战地女记者,是英雄的。
文/李毛毛
她影主理人
01
大年初一看完之前不被看好的《红海行动》,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是:
导演林超贤怕不是疯了,
比如用造价14亿的北海舰队编制内驱逐舰组拍摄了27天,
比如力求真实,拒绝棚拍,在摩洛哥的无人区沙漠拍摄,白天异常炎热,昼夜温差近20℃。
这样的疯狂,出来的效果也直接炸裂。
不过相比《湄公河行动》,林超贤这次故事讲得更简单,
前面分出两条线:
一条是蛟龙8人小分队为核心,以救人为目的,撤离侨民;
一条是海清扮演的记者为核心,以反恐为目的,解决脏弹危机。
在很多战争片里,重要女平民角色常常负责:
“将本来不会遇到危险的男主角和他战友莫名其妙送到险境里送死”,
她们也常常故意智商下线拖累队伍。
可是海清的这个夏楠,塑造的是非常良心了。
从来就没有因为智商、情绪而掉线。
有铺垫有起因有结尾,有个性,还有动作戏。
而且,为了真相,会不要命。
这个角色有勇有谋、决绝果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伟大。
夏楠不是战士,也没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可是当战争与罪恶横行,她无畏生死,追查黄饼买卖真相上演无悔追踪,
又和蛟龙战士们一起深入虎穴,为营救人质挺身而出。
她的正义人格与职业精神,以及随着人物展开,渐渐露出的情感波澜,
这种由内至外的立体人物,不由的让人肃然起敬。
最重要的是,她所推动的一条线索,是把蛟龙行动从以救我国侨民为任务的行动,
升级到反恐、反战争的高度的重要因素。
夏楠为了制止脏弹被引爆引发大规模杀伤,和蛟龙小分队之间出现了一次激烈的冲突:
到底是只完成任务,还是要拯救其他无辜的人?
夏楠强烈要求救所有人,而队长的回答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救人”。
但是发展到后来,队长张译到达叛军大本营,却改变了做法。
他把任务改成了救出全部的人质(虽然还是优先救出本国人质),而且是在没有得到上级指令的情况下行动。
这个想法上的转变的原因,我的理解是:
一方面是蛟龙小分队在之前的营救中目睹到的被裹挟进来的平民毫无尊严的死亡:
比如被迫成为汽车炸弹的几个平民父亲。
另一方面,是夏楠得知自己的助手阿布死讯时候,崩溃的倾诉:
眼泪融合着呐喊,以手掩面痛哭后挥舞着拳头击打墙面。
“我谁都救不了,我连阿布都救不了”
内疚、绝望、仇恨...各种情绪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那种隐忍的痛苦感,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表演了。
这一段如果导演能给到特写镜头,也许会给观众更大的心理触动。
并且,这一段戏的存在,解释了海清这个角色的最深层次的动机:
她为何对恐怖分子恨之入骨?
不是为了神圣的世界和平,而是因为恐怖分子让她和家人阴阳两相隔。
“我的丈夫和孩子,都是在伦敦的恐怖袭击中被炸死,我就发誓,要和恐怖分子斗争到底”
从稍显空泛的正义聚焦到人物个人的伤痛,这样的动机让你觉得真实可信,同时也更容易产生同情和共鸣。
而这段戏的第三层作用,是人物形象发生转变的节点:
一般这种不听指挥擅自行动的角色都不太讨喜,
尤其在一个注重团队配合解决困难的情境下。
十分个人自由主义者的夏楠可以说是非常刺头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夏楠身上一些个人偏执在这个地方得到了最温柔的解释:
为了寻找真相。
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
当队长让她服从命令,她反问“如果命令错误了怎么办?”。
队长的回答很巧妙,他说“如果不服从,你死了谁负责?”,
本来以为记者无话可说,但记者却说“如果真的有如果,请你一定不要救我”。
女记者一直以来都是单打独斗,报社不支持,她就换报社,就独自行动,她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势力。
没有人支持她,她就只能选择相信自己,无论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都不容许她后悔,
所以她会说出“请你一定不要救我”。
因为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一个颇有“侠客”气质的夏楠。
我眼中马上和很多香港电影里精彩的女侠客形象对应起来。
而导演其实对夏楠的这种性格的态度,我认为至少是欣赏的。
因为他让夏楠的很多坚持最后都变成了对的。
当然,在蛟龙小分队里,要想营救所有人,化解黄饼危机,只靠夏楠一个人的执着,是不够的。
可以说,这个队伍里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整个蛟龙小分队分工有序,除了张译饰演的队长负责组织进攻、快速调配。
小分队里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兵种:
黄景瑜饰演的狙击手顾顺在片中和恐怖分子的少年狙击手,有两场生死对决。
两次对决悬疑不断,足以叫我屏住呼吸。
而大眼仔杜江饰演的副队长徐宏,要像《拆弹部队》一样现场面临拆弹惊情。
甚至是被营救的女人质毫不犹豫的把给她的防弹衣递给旁边的难民女孩。
可以说,这也是一位很英雄的女性。
不过,为了主体考虑。
电影还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战场上的奋勇作战,也难免会有叙事和角色上的缺陷。
和只有“喜欢吃糖”“很拽”的个人特色来弥补人物塑造的薄弱相比,
海清的角色,还是填充了非常多的背景描述。
从而让这个“沙漠玫瑰”一般点睛的角色,鲜活起来。
02
诚实的战地摄影记者总会告诉你:“战争是性感的,只要你不是受害者。“
《红海行动》,让原来离我们生活很远的战地记者的真实状态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混乱、危险,如果说有一丝浪漫之情,也不是《卡萨布兰卡》里的缱绻,
更多是被鲜血和个人英雄主义裹挟的一些豪迈之情。
罗伯特·卡帕曾说过:
“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战地记者就是这样的使命:
在和平难以到达的地方,以生命传递。
在当今时代,时局动荡、地域冲突、小规模战争愈演愈烈,
记者跨越国境奔赴战场,他们面对的除了巨响和硝烟,还有死亡。
仅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护记者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报告称:
过去一年全球至少有60名记者因公殉职。其中中东、乌克兰、阿富汗等地区的冲突使记者成为高危职业。
在众多战地记者中,越来越多的“战地玫瑰”——女性记者出现在战事报道之中。
相比男性,女记者正面临更为严重的暴力,包括死亡和性侵。
年2月22日,著名的“独眼女记者”玛丽·科尔文在叙利亚霍姆斯的临时媒体中心遭炮击身亡。
这位美国籍女记者是著名的战地新闻记者,无数次地穿梭在生死线上,哪里有战乱,哪里就会出现她的身影。
年4月,科尔文在采访斯里兰卡内战时被手榴弹炸伤不幸失去左眼,
她的独眼形象几乎成为新闻界的一面招牌,传奇事迹还曾被搬上荧屏。
从斯里兰卡逃生以后,她依然继续着自己战地报道的事业,
动荡不安的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都被划入了她的采访版图,
年,科尔文还是最后一位采访卡扎菲的记者。
而在年4月4日,两名美联社女记者在阿富汗东部地区遭枪击,
一人当场死亡、另一人受重伤。枪手为一名阿富汗警官,他随后向警方投降被捕。
遇难女记者名为安雅·尼德林豪斯,现年48岁。
她来自德国,是世界知名摄影记者。
受伤者名为凯茜·甘农,现年60岁,来自加拿大,
从事阿富汗新闻报道已有30年经验。
所以,战地女记者的面临的危险,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非要有极大的耐力、信仰、勇气,才能胜任这个职业。
《红海行动》是一部力求真实的电影,为了诠释好夏楠战地记者的身份。
必须要用一个能够豁的出去的女演员。
夏楠这个角色,在开拍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因为没有人敢接。
很多一开始听说是导演林超贤,都很兴奋
但是一听说要去这么长时间,经历这么多转景的条件,都望而退步了。
出品方博纳的于冬在飞机上碰到海清。
说有一部戏在摩洛哥拍,找女演员找的太辛苦了。
还要求使用 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三种语言。
海清问是什么角色,于冬说是战地记者。
海清还开玩笑地说我特别合适啊,又有档期,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情有独钟,
又不怕苦,不怕累,你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角色一定要多想着我,于冬说没问题。
两人说完就各自回家各自走了,海清也没有当一回事。
结果回家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于冬的电话,问她能不能来。
就这么连哄带骗的,连合同也没签,带了连个助理就飞过去了。
这段合作虽然说是因为一份意外的“耿直”,但是海清对这个角色是豁得出去。
在没有看到剧本、进组第二天儿子就骨折的情况下,
海清也没有和任何人说,就在剧组一直待下来。
进组后给她安排了很好的酒店,有健身房、泳池、花园。
但是这些离夏楠这个角色太远了,海清就住到当地一个很破很小的旅馆。
因为,那样可以离角色的状态更近。
演员才能更好的打磨一个角色的质感。
这才是一个演员应有的自我要求。
所以,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灰头土脸的海清,我没有觉得她是在刻意的扮丑,也不是刻意的把自己弄脏。
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夏楠,真实的战地记者。
而当观众相信了,这种离我们特别远的角色最终才立住了。
03
看到红海行动,我发现国内有些女演员在突破固化形象的方面,是很拼的。
其实在《红海行动》之前,印象中,海清更多的出现在家庭消遣剧里:
《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里她多以感情充沛、爽朗干练又心思缜密的“小女人”形象出现。
而夏楠这个战地玫瑰,格局非常大,看似好像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
但是其实我之前有看过几集《女不强大天不容》,她在剧中饰演的夏雨晴,就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
争强好胜、嫉恶如仇,坚强直面种种挑战。
社会新闻记者和战地记者相比,虽然面对的危险比较小。
但都是“既然心怀江海,何必囿与厨房”的职业女性。
就像《红海行动》里她展现刺头精神那句
“你需要的,是敢于走进真相的人!”
其实《女不强大天不容》这个片子的水很小,剧中人物的很多工作细节也表现出了对新闻行业比较外行的描述。
女主郑雨晴的人物塑造在后期也有过于莲花之嫌。
但我觉得这是她谋求转型的一个尝试:
《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海清告别如日中天的家庭伦理剧,改拍行业剧。
“播完以后百多部这样的戏来找我,我都推掉了,不觉得后悔,因为重复使我惧怕。不是这些角色不精彩,我觉得是我不能演,我不能保持我当初的那种兴奋、那种状态再去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
她曾这样解释。
而这几年,海清的角色越来越不海清,越来越不国民了。
我在年就看到了《小别离》里面对女儿的都要面面俱到精细控制却也爱女情深的童文洁,
还有《深夜食堂》里的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催泪演绎拉高了一部开局不利的戏的评分。
这两个角色虽然都是母亲,但是一个控制、一个无助。
海清的转型对于女演员的事业追求规划来说,无可厚非。
不过我私人以为,海清的出现频率处于黄金年龄段的女演员来说,还是似乎有一点低。
她自己的解释是近年自己更加减产,好剧本凤毛麟角,
“剧本特别好的还是少,最近这段时间好的现代戏特别少。
古装正剧也不多,都是一些仙侠奇幻的,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所以也没有特别着急接戏。”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越聚焦的做事情,才越有穿透力。
演员的减产,未必不是一种以质量代替数量的聚焦。
就像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到了我这个年龄,重要的是做减法“
只不过对于观众来说,如果能多看到演技派女演员的活跃,才算是一种幸福的事情。
以此共勉。
推荐观影:
《湄公河行动》
《小别离》
《琅琊榜2》
《黑鹰坠落》
今天的二条也是相关主题:
《从超模到战地记者,毕加索也为其作画,她经历太多浮华与疯狂》
记得去看哦
推荐阅读:
如果“妖精”修炼出高智商,一定是她这样的
致我们终将别离的父母
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请再给我来个五六十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