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别的儿童节礼物小确幸让梦想照
斯里兰卡中北部的阿努拉达普拉,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古锡兰王国旧都,也是这个国度最古老的城市。
在这片曾经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古老文明之地,如今是斯里兰卡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不远万里来到斯里兰卡,和当地人一起工作、生活,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在这里,中建装饰陆续参与建设了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中国大使馆、中航国际公寓、滨江度假村等当地地标工程。
作为扎根斯里兰卡的中国企业,年12月,中建装饰集团所属东方装饰与清华大学ICA(国际公益设计)团队共同发起了“斯里兰卡儿童公益课堂设计与建造项目”,作为“梦想建造者”共同帮助当地改善教育状况。
位于斯里兰卡古都阿努拉达普拉附近的塞佩库拉马村的儿童公益课堂设计与建造项目环境很宜人(4月12日摄)。
一个很小却特别的项目,承载着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两年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郭世玉作为清华大学海外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位于当地的塞佩库拉马村支教,她说:“在调研中发现,这里有很多孩子被迫离开学校,有的因为贫穷,有的因为侵害。”当地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女孩经常遭受性侵类案件,而男孩则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辍学在家务农。
她萌生设计一个公益课堂建筑的想法,她希望这座公益建筑,除了获取知识,“能给孩子提供爱与庇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郭世玉(左一)带着当地儿童在公益项目建设现场外的空地游戏(3月28日摄)。
项目是一幢两层高的建筑,一层是日常使用的教室和办公区,它像是孩子的家,有砖砌成的院子;二层则是当地的第一座图书馆,它是孩子阅读空间与心理咨询室。据当地官方统计,这里是斯里兰卡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孩子可以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慰藉。
设计之初,它就是一个倡导环境友好的绿色项目,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即使没有空调,房间内仍能保持舒适的温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节约了资源。
项目以“在地建筑”的设计语言,从气候应对、材料选取、文化符号运用等方面,充分尊重当地传统,将斯里兰卡当地崇尚的“与自然连接”的概念深深融入到建筑设计里,延续了孩子关于家园的想象和记忆。
夕阳下,当地工人正在位于塞佩库拉马村的公益项目工地施工(4月10日摄)。
除了因地制宜地延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在二层屋架部分则将中式建筑的轻质木结构设计理念引入当地,坡屋顶、大挑檐与框架结构结合,保证了空间通透性的同时,促进室内通风降温。相比斯里兰卡传统的泥土、砖石结构屋顶,这样的建筑也让当地人耳目一新,给当地民居设计建造带来启发。
“带着感情做好民心相通事业,才能让项目真正深入当地民众的心”
项目施工负责人胥超是个“90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他就踏上斯里兰卡的土地。五年多来,宿舍、工地两点一线的生活紧张、充实,却也封闭枯燥。和身边中国建设者一样,与工地围挡一墙之隔的人和社会并非刻意却又俨然保持着距离,甚至难得外出聚餐大家还不忘吃一顿中餐。
“公司在海外承接的项目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我几乎没有和当地人有过多的交流,说实话感觉挺陌生的。”他说。起初,胥超不愿意到这个偏远小项目,觉得这里与他在“一带一路”做大项目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距离遥远。
“经历七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坑洼不平积满泥水的草地和一片树林,让我第一次感到不知所措。”胥超说,“这个项目不像之前的大型工程拥有强有力的物资、人力的保障,从找工人、买材料,我们一切都要亲力亲为从零做起。”胥超性格温和却不服输,他决定沉下来与这个项目“过过招”。
在塞佩库拉马村公益项目工地,项目经理胥超正为采购一些材料与当地商户联系(4月10日摄)。
工期正值雨季,地面湿滑,给设备进场和施工造成较大麻烦,而且施工用水都成问题。“当地人帮忙找来一支打井队伍,多次尝试,最终在项目附近成功打出一口水井,这才解决现场供水问题。”也让胥超第一次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热情。
“我看到过野生象群从项目周边经过,为了避免象群破坏项目,当地人告诉我要在周围种些柠檬树,因为它的气味和带刺的枝干会使象群绕道。”胥超说起在这个项目上的见闻很兴奋。
村民憧憬未来拔地而起的建筑,而项目遇到的所有矛盾困难都集中在胥超身上。距离科伦坡数百里之外,从来没见过中国人的当地村民,被眼前这个常常手忙脚乱、却又认真执着的黄皮肤小伙子打动。“你试过和别人手舞足蹈的聊天吗?”胥超笑着说,“公益项目当地讲僧伽罗语,村民们对于我们的到来,觉得很好奇。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每天都在用肢体语言去描述我需要的东西,就像做‘健身操’一样。”
当地儿童喜欢聚集在项目空地上,一边嬉戏玩耍,一边憧憬着项目建成。
即使语言不通,将一座无声建筑“永恒地”伫立在这片繁盛的土地上,也可以成为两国人彼此交流沟通最紧密的心桥。
Dilshan原本是一家小商店的老板,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也加入到项目建造,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穿梭在工地上当起义务杂工,搬运木材、砖石,搅拌混凝土。项目建设的土地来自科伦坡公益组织ShiningStar的负责人Nilu女士的捐赠……
随着与村民更深入接触,当地人纷纷尽己所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帮助,离项目最近的一户人家,把新买的屋瓦半价提供给项目,负责屋面施工的本地分包商Chameera得知项目用途后,仅以成本价组织工人施工。他说,“在海外工作多年,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项目能让自己如此深地融入当地民众。”
一带一路上的“小确幸”让人文交流涌动
胥超休息的时候常常走访村民,尝试去了解了他们的境况。
“我在一个吉普赛村落,真正见识了贫穷和教育的落后,点燃了我和伙伴为这里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热情。”他说。
为给孩子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当地人项目建成后未来运营的能力,平时就在工地周边的空地上,胥超联合懂英语的村民,除了组织儿童开展中英文课堂、绘画设计比赛、技能培训等交流活动,他甚至组织孩子们穿起印有中国建筑logo的工装,用屋架废料模拟砌高楼的游戏,激发孩子们未来争当小小工程师的热情。
“梦想建造团队”在项目周边为当地儿童开展中英文课堂教学。
“我喜欢给孩子们上课,第二次上课时,我没想到第一次教给他们的词汇,他们还记得很清楚。”胥超为当地儿童每周开设的“一小时课程”,第一次开课时,他代表公司向当地儿童捐赠了练习本、铅笔、文具袋等学习用品,教授孩子们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和简单的中英文会话,教学计划一直持续到项目完工。
这些活动让村民对公益项目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胥超说:“项目施工不仅仅是一次援建,而是要带着感情做好民心相通事业,才能让项目真正深入当地民众的心。”
当地青年Pramod的家庭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本应该读高中的年纪只能辍学在家务农。Pramod有个“遥远”的梦想,从来没去过科伦坡的他,希望去寻求工作机会从而帮助家庭走出贫困。
胥超了解到像Pramod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希望能够以这个小项目为载体,通过持续性培训教会当地人一些建筑技能,把优秀的年轻人带到科伦坡大项目去工作锻炼,从而真正帮助贫困儿童家庭改善经济条件。
胥超(左三)带领当地年轻人参加建筑技能培训,为他们示范如何让瓷砖在铺贴之前恰当浸水(4月11日摄)。
平日施工空闲,胥超都会组织当地的青壮劳动力做砌墙、抹灰、贴砖等相关技能培训,他也会与当地专业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讨论交流,给予耐心指导,负责木结构施工的Chameera说:“这是我做过结构最复杂的屋顶,通过在CSCEC项目工作,我的施工技能得到很大提升。”
“希望通过这些建筑技能培训让这些年轻人掌握基本技能并能够以此获得工作机会。”胥超说。
项目经理胥超(右)给当地工人的负责人讲解木结构的构造原理(4月10日摄)。
在斯里兰卡当地新年来临之际,胥超邀请村民在项目边上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新年活动,胥超说,“在这些活动中,当地的成年人也好,儿童也好,他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嘶吼也好,手舞足蹈也好,让我为所做的这个项目感到自豪。”
在新年联欢上,胥超的项目团队和当地人混合组队进行拔河比赛(4月11日摄)。
当地教师Priyadarshani说:“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因为教育对于当地贫困儿童非常关键,教育是他们通向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些孩子没有阅读的场所,所以楼上的图书馆能够让他们获得比学校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胥超说,“这项目条件虽然艰苦,但我很期待项目建成后发挥它的作用,我希望在这打造了一个幸福空间,让我们的梦想承载孩子们的未来。”
千百年来,当地最负盛名的千年菩提树始终照耀着在这片古老文明之地。而今,这座倡导环境友好、融入两国文化特色的“小确幸”公益课堂项目由央企搭台、清华学生设计、当地人参与施工,共同领略并延续兰卡的古老文明之美,可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即将完工的公益课堂项目(5月10日摄)。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项目完工交付,未来将服务于周边的十多个村落。古老美丽的斯里兰卡,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搭上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列车,中国为当地带来的一个个深入民心“小而美”的项目,更解决了当地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促进了彼此人文交流涌动,深化着不同国度人的感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得以照进现实。(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