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

        

2月20日,奥运之火缓缓熄灭后,为期17天的北京年冬奥会随之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五环焰火升起,它再次唤醒了年的美好记忆,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

这次北京冬奥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派出了3名注册记者、4名非注册记者,全程报道“双奥之城”成功举办,见证新时代中国兑现庄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会,哪一个瞬间让他们最难忘、最动容?以下是这7位特派记者分别给出的答案。

龚洁芸:与众不同的“双奥”旅程

北京冬奥会,是我第三次的冬奥会采访之旅。继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我又一次来到这里,采访属于中国的第二届奥运会。

这是一届与众不同的冬奥会。年的索契,年的平昌,我会非常享受最后一天的闭幕式,然后在第二天打包、整理,回国。这一次,不一样。

当我观赏完冬奥会的闭幕式,回到酒店,将在第二天开启集中隔离14天的“闭关生活”。之后,才能回到久违的上海。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为了打造一届安全的冬奥会,为了所有参赛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和赛地人民的安全,北京冬奥会使用了“闭环”管理措施。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每天只能在酒店、赛场、新闻中心三点一线奔波,还要戴着厚厚的n95口罩,同时牢记“一天一核酸”的纪律。即便是采访运动员,都要隔上一米多的“鸿沟”。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进了“闭环”之后见到井然有序的防疫要求,处处善意提醒的志愿者,以及看到外国记者们自觉自愿地将他们的高鼻梁戴进n95口罩里,由衷地感叹,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虽然“严格”,却是全球严峻防疫形势下可以供全世界参考的一届大型赛事。

疫情下的采访是辛苦的,却又是幸运的。之前两届冬奥会,我只是参与者,这一届家门口的冬奥会,我就是见证者——每每听到外国运动员和媒体说“太棒了”“谢谢”“希望下次再来中国”,心底就会涌起暖意,就像14年前的夏天一样。

在北京,我在五棵松运动中心看女冰比赛时,回想起当年姚明在这里拼搏的身影,在首都体育馆为隋文静/韩聪夺冠欢呼时,回想起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成了这次冬奥会的比赛地,14年后故地重游,又有多少人可以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在全世界最美的“首钢大跳台”,我见证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和“”——这是我过去两届冬奥会还略显陌生的项目,如今却随着年轻人的精彩一跃而欢呼雀跃……

我想起了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采访北京申办年冬奥会的那个夏日。跟着北京冬奥申委团队又蹦又跳的同时,许下了“北京见”的愿望。

谢谢你,北京,让我没有错过这段宝贵而又难忘的“双奥旅程”。

姚勤毅:寂寞,空虚,冷

寂寞、空虚、冷——用这句出自周星驰喜剧电影的经典台词,总结我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驻地记者”的感受,十分贴切。

寂寞,是因为2月2日抵达赛区后,外国记者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新闻中心的工作间里,酒店的餐厅里,短驳大巴的车厢里……好不容易看到几张黄皮肤的脸庞,一听口音立刻断了念想——原来是日本记者。

虽然,本届冬奥会有谷爱凌、苏翊鸣这样的新看点,但过往冬奥会“重冰轻雪”的报道惯性,还在起作用。等“大牌”运动员要比赛了,再转战张家口也不迟,许多记者是这么打算也这么做的。

空虚,是对于冬季项目的知识储备不多,肚子里货少,心里没底。当了11年的体育记者,我现场报道过两届夏季奥运会(年巴西里约、推迟一年的日本东京)和两届亚运会(韩国仁川、印尼雅加达),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采访资源、积累人脉,这回几乎都派不上用。尤其张家口赛区全是雪上项目,从零开始学习规则,了解打分依据……一夜之间,我仿佛回到当年刚入职时的忐忑不安。

“冷”,就更直观。过往报道综合性大赛,习惯了日均30摄氏度的白天,一件t恤、一条短裤轻装上阵。这次头一回报道冬奥会,天天“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仅出门前的着装环节,就要耗时近10分钟。晚上睡觉室内外有将近50摄氏度的巨大温差,极其干燥的环境,都让我这个自视身体底子不错的上海人,第一次有点“吃不消”了。

但冬奥会很快化解了一切——酒店可口的餐食、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帮我排忧解难、志愿者们的热情服务以及中国运动员们的出色发挥,让我不但开始找到报道冬奥会的感觉,也体会到冬季运动项目的魅力和乐趣,更开始享受在张家口赛区的生活。

18天,天寒地冻,离开时,我的心里是暖暖的。

海沙尔:我的第一次,酸爽又美妙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奥会,甚至是我第一次报道世界大赛。冬奥,是经历过才熟悉的名词。

做好时间规划管理,是参与冬奥报道的第一门功课。热门比赛在哪天,公交大巴以及高铁转换赛区的时间等,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即使面对突发状况,也要迅速安排好应变行程。

北京冬奥会,中国队最终夺得九块金牌,我很荣幸拍摄见证其中八块金牌的产生过程。这个世界没有完美,那一块没有拍摄到的金牌,也许就是此行美丽的遗憾。

张家口赛区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现场,温度是零下二十六摄氏度,让几乎所有经历各种国际大赛的摄影大师们也猝不及防。我准备了10块相机电池,没拍多久几乎全都成了“废品”,以至于在现场摄影记者们减少按快门的次数,选择性拍摄热门选手。

寒风里,厚手套和贴在身上的暖宝宝,都变成硬邦邦的多余用品,我的双手在拍摄结束六小时后,才慢慢恢复力量和握拳感。看着自己皮肤开裂的手指,我在第一时间很害怕:是不是不能再按快门了?自己虽然躲过一劫后,但我在第二次前往张家口赛区时,听闻噩耗:那天一起战斗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食指神经系统坏死,基本没有痊愈希望!

一张张奥运照片的背后,是每个摄影记者提前四到六小时抵达现场占位、踩点后的劳动结晶。这17天,很累但也很爽,冬奥会似乎一转眼就过去了,每天我都鼓励自己再多拍点吧。下次在家门口拍奥运会,真的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珍惜美好,知足中进取,感谢每个人给予的帮助和鼓励。

陈华:“taotao,olympicchampion!?i’msoproudofyou!”

作为一名采访过4届夏季奥运会、5届世界杯的“老家伙”,北京冬奥会倒是我的冬奥会采访报道“初体验”。虽然只是担任一名非注册记者,但北京新闻中心专业的媒体服务,让我感觉轻松吊打十年前的伦敦夏季奥运会。

不过,最让我动容的北京冬奥会瞬间,是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在痛失金牌后,擦去眼泪,然后主动拥抱金牌得主、中国选手徐梦桃的时刻。她还喊着送出诚挚的祝福:“taotao,olympicchampion!?i’msoproudofyou!”(“桃桃,你是奥运冠军!我真为你骄傲!”)

比赛输了,但不输格局。考德威尔一声“桃桃”亲切的呼唤,一句“我为你感到骄傲”真挚的肯定,让全球无数观众动容。大家都在感慨:这才是奥运会该有的模样;更多人认为,考德威尔拥抱徐梦桃激动庆祝的场景,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展现,“体育才能让人们走到一起,而不是政治和其他的东西”。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和世界冲突、猜疑日益升级的特殊背景下,这个世界一度让我们感觉到有些陌生。北京冬奥会如期顺利举行,为世界各国冰雪运动健儿提供了最好的竞技舞台,搭建起增进友谊的桥梁,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召唤,凝聚起人类团结的力量。

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一个个温暖的拥抱,一句句真诚的鼓励,一张张友善的笑脸,无不印证体育运动完全可以打破偏见、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政治;无不印证运动员之间的友好交流、共同进步可以超越比赛本身,与竞赛输赢无关,呈现奥林匹克最好的样子。

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开幕式致辞说的那样:“我们要向世界证明,竞争激烈的对手也能够和平共处、彼此尊重。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使命,让人们在和平竞争当中团结一心。奥运会总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一道道高墙。”

秦东颖:三亿分之一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对世界的承诺。滑真冰、模拟滑雪、旱地冰壶……在上海,南方人已经伸手触及了冰雪运动的模样。当我作为北京冬奥会非注册记者来到北京,采访赛场外的老百姓和他们的生活,更进一步真切实感到我们已经兑现了承诺。你,我,他,他们……都是三亿分之一。

在北京印象最深的是去什刹海冰场的体验式报道。早在去北京前,就计划一定要去什刹海。幸运的是,我们到访的那天是这个冬季开放的最后一天。曾经照片中北京人冬日嬉戏的什刹海冰场,就在我的脚下。北京“老炮们”背着手,在冰面上自由滑行;不擅长滑冰的人们,玩冰车、冰上龙舟……同样乐趣十足。与北京大爷的交流中,他说上海也有滑冰场啊,我说是的,但这么大的自然冰面还是很神奇。

因为冬奥会的举办,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改变。比如延庆张山营镇的农民郎恩鸽,他是北京延庆海陀农民滑雪队的队长、冬奥火炬手和城市志愿者。他的家乡办起了奥运会,他从放羊倌成为有国际职业指导员证书的滑雪教练,要带领队员们实现转型就业,这是又一个“中国故事”的开篇。“如果我还在放羊,肯定没有现在活得精彩。”郎恩鸽的这句话久久在我脑海回响。

冰雪运动的基因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冬奥会的举办圆了北京一个梦。而我们每个三亿分之一,就像一颗颗种子,将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张煜:纯粹的热爱是世间最真挚动人的情感

在北京新闻中心20天,每天,都能看到中心三块大屏上滚动播出北京冬奥会的各项赛事。

一帧帧画面中,有运动员获胜后的欢笑和拥抱,也有失利时的沮丧和安慰,但更多的是比赛过程中的拼搏和坚持,以及超越自我的探索。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竞技体育的热血,总是让人激动不已。每当冷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想:何如此?

“就是因为热爱,而且是超热爱啊!”徐梦桃回顾自己16年的坚守时,如此回答。她夺冠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种极具感染力的热爱,不禁让我泪流满面。还有隋文静,她和搭档韩聪刷新双人滑短节目世界纪录后也说道:“只有保持对花样滑冰的热爱,才能坚持14年,不断地去尝试难度、突破自己。”

老将们用热爱坚守在赛场,小将们也用热爱创造着新的辉煌。“我热爱的是滑雪本身,所以发自内心想把滑雪做到最好。”还未满19岁的谷爱凌,让人们看到:心怀热爱,总能不负所爱。

人世间的爱有很多种,奥运会让我们看到,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纯粹的热爱总是那份最真挚动人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找到世间所爱,并为之努力坚持。

肖彤:体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语言

北京冬奥会前,我参与了“驻华外交官看冬奥”的报道,借外交官之口传递世界人民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让我没想到的是,不少外表严肃的外交官们谈起体育,仿佛瞬间变回了运动场上的大男孩。

谈起滑雪,酷爱双板的智利大使会自顾自回忆起每周末到张家口的滑雪时光。聊起板球,学者型的斯里兰卡大使讲起这项当地的全民运动滔滔不绝。说起梅西,阿根廷外交官骄傲得腰杆都挺直了半分。

世界各国人民对体育运动有相同的热爱,体育交流是无需语言的沟通。它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团结在一起,这也是奥林匹克的意义。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尚观

    

文字编辑:陈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