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对华政策的美国高官,在书里暴露出一个
文大卫保罗戈德曼
美国经济学家,《亚洲时报》副主编
根据作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说法,否认是悲伤的第一阶段,而这正刻画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杜如松(RushDoshi)在他年的新著《持久战: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TheLongGame:China’sGrandStrategytoDisplaceAmericanOrder)中,对中国全球战略的描述是一阵冷风迎面而来。
本文首发于ClaremontReviewofBooks,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翻译
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根据相对价格调整后,中国经济规模比美国还大25%,它的实力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它对运输和通信技术的掌握,使其能够“锁定与亚洲国家的联系”,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
杜如松现在是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在此之前,他在布鲁金斯学会主管“中国动议”(ChinaInitiative)项目,他当时为拜登政府印度太平洋地区政策负责人库尔特坎贝尔(KurtCampbell)提供建议。对广大读者而言,杜如松在华盛顿的地位可以确保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杜如松,图片来源:ISCS
通过对中国政府和半官方文件的广泛研究,杜如松提炼出他所认为的中国“大战略”,即用中国设计的世界秩序取代战后的美式世界秩序。
他认为:“那些主张对抗战略的人适得其反,也低估了美国国内的阻力;主张大交易的妥协主义者,则低估了中国的战略野心。”他则要寻求一种替代方案。
杜如松指出,“这两种策略,在政策辩论中分别得到了两大对立派别的支持,但归根结底都源于一套类似的勉勉强强的理想主义假设,即华盛顿有能力影响一个强大主权国家的政治。”
因此,“颠覆中国政府的努力尤其危险”,不大可能成功,反而更可能“产生全面对抗,将竞争从一种仅是过头的状态,转变为根本性的、关乎生死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我显然同意杜如松。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的人均实际消费增长了一个数量级,中国人民对之前并不安稳的日子记忆犹新。
杜如松对大国权力而不是装腔作势感兴趣。他只是顺便提到了一次中国的维吾尔族,而人权问题在他的叙事中扮演着次要角色。
他的主题是其所说的中国计划“塑造二十一世纪,就像美国塑造二十世纪一样”。他是从美国视角来看问题的。与“分析研究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遏制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不同,他的这本书“试图分析冷战后中国对美国‘取代战略’的理论和实践”。
他写道,中国的长期计划“建立在军事、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最重要的军事部分是“一支能够执行两栖作战、海上控制和远距离蓝水任务的海军”。关键的经济要素包括基础设施支出、“经济挟制”,以及追求超越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在政治领域,中国寻求“以强化其叙事的方式塑造全球信息流”。
杜如松处理政治学的学术奥秘时最为自在,在国际机构的字母堆里分析来分析去。他似乎认为联合国是中国的核心目标:“北京抓住了美国的注意力,并努力将其官员置于联合国十五个专门机构中四个的最高领导位置。”相比之下,他对技术和金融战线的肤浅认识是本书的主要弱点。
《持久战: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
杜如松对“中国野心”可能意味着什么的想法也过于笼统,无法明确区分中国未来可能想拥有的东西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言辞。
他说,“中国秩序”将意味着“取代美国成为领导世界的国家”。在这新的国际体系下,“北京将在全球治理和国际机构中发挥领导作用,以牺牲自由主义范式为代价,推进专制主义范式,并分裂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联盟。”
好吧,但这对台湾地区意味着什么?杜如松没有在任何地方解释,为什么或以何种方式,台湾地区会成为北京潜在的宣战理由。
他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华盛顿如果自愿终止对台湾地区的承诺,这一决定将震惊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国”,后者会开始怀疑美国对它们的承诺。杜如松暗示,中国想要从台湾地区获得的是“地缘战略优势”。
但北京不是这么看的。中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大国,拥有七种主要语言和种次要语言。每个中国王朝的生存恐惧是,一个叛乱省份将为其他省份树立先例,导致种族和地理界限的分裂,就像中国悲惨的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
中方曾经表示,中国的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会做任何事情来捍卫它。中国坚持对台湾地区地区拥有主权,不是因为该岛具有战略用途,也不是因为想改变其西式“民主”制度,而是因为中国领土的完整性是关乎中国国家存亡的问题。
改变现状的唯一选择是一场没有人会赢的战争。但要维持现状,美国既不能表现得虚弱,那样会诱使中国占据台湾地区,也不能表现得过于强势,可能让北京相信它正在密谋在主权问题上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割裂。
美军所有涉及大陆进攻台湾地区的战争模拟,都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中国正在建设准备进攻该岛的军事力量,包括,名海军陆战队和机械化步兵、50多艘潜艇,以及强大的陆对海导弹能力,这可能会摧毁在中国海岸附近作业的大多数美国水面舰艇。
正如中国官方报纸《环球时报》英文版编辑在年7月28日所写的:美国海军在水上力量上的优势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不仅要赶上美国,还要加强可以在南海战事中,打击美国大型战舰的陆基导弹力量。我们可以大规模扩大这支部队,这样如果美国在南海挑起军事对抗,它在那里的所有大型船只都将同时成为陆基导弹的目标。
在奥巴马政府中出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米歇尔弗洛诺伊(MichleFlournoy),去年在《外交事务》杂志刊文指出,威慑中国要求美国拥有“可信的威慑能力,可以在72小时内击沉中国在南海的所有军舰、潜艇和商船”。
米歇尔弗洛诺伊的文章截图,配图为美军在卡塔尔的基地
然而,美军的对手中国,明显有能力更快地消灭美国在南海和附近军事设施部署的部队,从而威慑美国的军事行动和反应。台湾地区能否通过常规手段抵御中国的攻击令人怀疑,而使用核武器将使美国城市面临中国报复的风险。
非军事风险也许更有可能抑制中国:中国动用武力后,也许会使自己遭到全球的厌弃,但西方也将承担把中国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巨大成本。
杜如松意识到中国对大战略的理解与美国不同,他大大限缩了自己对它的阐释。他承认,中国“或许缺乏拥有数以万计士兵的盟国关系网与海外基地,并避免代价高昂的干预。它更有可能选择两用设施、可转换的实现方式和影响更小的路径——至少目前是这样——当它的军队在印度-太平洋之外挑战美国时仍面临困难。”
这种论断的不自洽之处,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犹太笑话:“什么是绿色的,挂在墙上,还会吹口哨?”答案是“鲱鱼”。但是鲱鱼是绿色的吗?嗯,你可以把它画成绿色。但它挂在墙上吗?嗯,你可以把它挂在墙上。但它会吹口哨吗?好吧,它不会吹口哨。
不管怎么说,中国只有一个海外基地(已建在吉布提,主要用于反海盗行动以保护中国航运)。毕竟,没有远征军和其他形式的全球兵力投射,战略就不可能“宏大”。杜如松提出,中国在斯里兰卡和格陵兰拥有港口所有权、在格陵兰建设机场以及在马尔代夫租用一个小岛,“表明它对全球设施的兴趣日益浓厚”。
他指出,自年以来,中国海军陆战队已从10,人扩大到30,人。(相比之下,现役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人。)
最后,杜如松承认,中国建设投射力量的努力仍然很低调。“中国或许能够在不精确复制美国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全球部署的情况下,在印太以外地区开展军事活动。”事实上,他对中国军事计划的描述,反而有力支持了中国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