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破产,根子是农业破产
7月初,斯里兰卡宣告“国家已经破产”的消息令世界震惊。总统、总理接连辞职,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外汇枯竭、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交通瘫痪……这个曾有着“印度洋明珠”的美丽岛国俨然已成为一颗令人扼腕叹息的“印度洋眼泪”。
斯里兰卡深陷危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经济结构单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能源依存度高、国际形势深刻演变等都是重要原因。但真正动摇国家根基的,还是其国内在粮食产业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导致系统性崩盘。
以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的斯里兰卡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国家,主食大米基本自给自足。然而,为缓解疫情以来旅游业受重创带来的外汇短缺问题,去年4月开始在全国强行推行“有机农业令”,强令禁止进口化肥和农药,并要求国内的农业生产中全面禁用包括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在内的现代农资,以寻求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有机农业国家。这项一厢情愿的政策不仅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成效,反而彻底压垮了斯里兰卡本就脆弱的经济。土地肥力严重不足,病虫灾害等一系列并发性危机同时上演,导致农产品大幅减产,水稻产量直接腰斩,斯里兰卡彻底失去了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粮食。尽管这项激进的政策在实施6个月后就以失败告终,但造成的后果已然不可挽回,缺粮导致国内食品价格飙升,人民三餐难继,直接引发斯里兰卡陷入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斯里兰卡已被列入需要粮食外援的国家清单之中。
袁隆平院士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斯里兰卡正是绊倒在这一粒粮食上。一个有着鲜明农业特色的国家短短一两年就跌入粮食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
首先,稳产保供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要义,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粮食安全是“一失万无”的要紧事,推行任何一项粮食产业政策都不能动摇“稳”这一根本。对于斯里兰卡而言,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因疫情遭受重创,必然要开源节流。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让人民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再寻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逐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要知道,先吃饱、再发展,这个逻辑不能倒置,也倒置不了。
其次,推行有机农业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能轻率冒进。任何产业发展升级都有其自身规律,有机农业纵然能够满足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需求,但目前其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赖有机农业保证粮食供给。农业民粹主义要不得,那种完全排斥化肥农药,甚至妖魔化化肥农药的极端观点,一旦变成政策和现实,后果不堪设想,斯里兰卡就是个可怕的教训。超越发展阶段和现状基础搞有机农业“一刀切”,注定失败。
再者,粮食生产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意愿。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他们是最了解土地、最懂得生产的人。斯里兰卡在推行有机农业政策之初就遭到农民的大量反对,但政府却一意孤行,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多农民甚至通过放弃耕种土地来抗议,导致斯里兰卡1/3的农田被抛荒。
最后,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是靠不住的。斯里兰卡在粮食产业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丢掉了自家饭碗,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能买什么、能买多少、花多少钱买,全部失去自主权。雪上加霜的是,俄乌冲突以及西方随之而来的对俄制裁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粮食,何况外汇储备早已见底的斯里兰卡。五谷丰熟,社稷安宁。当吃饭问题也要仰人鼻息,危机就不远了。
当然,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国情有很大不同,我们有完整的工农业产业链,经济韧性强,外汇储备充足,但我们的自信根本还是来源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我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时,才有稳得住的底气。居安思危,作为大国,经济腾挪空间大是我们的优势,但也正因为是大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的弦更要绷得紧而又紧,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心理。万人口的斯里兰卡尚且因为一次粮食政策的失误泥足深陷,更何况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斯里兰卡的危局仍在继续,中国承诺将向斯里兰卡提供1万吨大米的粮食援助,首批吨大米已经运抵科伦坡。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夏粮增产丰收的消息。中国雪中送炭的粮食援助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是更大意义上的大国担当。我们期待斯里兰卡能早日走出困境,也期待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牢牢记住这一声警钟。
作者:彭瑶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