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RCEP的签署东亚区域经济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初露端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由此东亚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发展起来。中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识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关于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自贸区的研究大体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自贸区战略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自贸区建设始于21世纪初,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构想,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
(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情况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序幕。此后,中国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达成自贸协定。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涉及中日韩澳新及东盟国家。同时,中国与海合会、日韩、斯里兰卡、摩尔多瓦、巴勒斯坦等国的自贸区谈判正在进行,与哥伦比亚、斐济、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加拿大、孟加拉国、蒙古国的联合研究也在推进之中。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统计,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已完成谈判签署的自贸区有19个,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区有10个,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8个。
目前,与我国已签订协议或正在谈判阶段的自贸伙伴中,半数以上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与欧亚区域,特别是RCEP签署以后,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占全部贸易的覆盖率将由目前的27%提升到35%。目前,中国的自贸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2020年11月RCEP签署以后,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希望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日本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情况
1998年12月,日本与韩国开展针对签订自贸协定的共同研究,为日本的自贸区战略打开先河。2000年,日韩发表共同研究报告,但由于种种原因,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至今未能完成。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主张建立“多边贸易关系”,推行更加广泛的自贸区政策;2004年,新加坡成为第一个同日本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随后日本与墨西哥、智利、东盟及部分成员国、瑞士、印度、秘鲁、澳大利亚、蒙古国、欧盟、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达成了一系列自贸协定,还在美国退出TPP后主导完成了CPTPP,大大提高了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其中,CPTPP覆盖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影响成员国内近5亿人口;日欧EPA的GDP占全球的30%左右,贸易总额占全球近40%,是目前生效的全球最大的自贸区。2020年11月签署的RCEP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此外,日本与哥伦比亚、土耳其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之中;而与韩国、海合会、加拿大的自贸协定谈判处于中断状态。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发达经济体,日本一直希望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其影响力,甚至没有放弃主导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制衡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梦想。
虽然2010年开始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总量逐渐将日本甩在后面,但日本仍然想通过其自贸区战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先后签署了CPTPP、日欧EPA以及RCEP后,其自贸区覆盖率大幅提升。据日本统计,其与已签署或生效的EPA/FTA等对象国之间的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79%。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曾经的最大经济体,一直希望主导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日本积极寻求对策,提出了在东盟及中日韩基础上,增加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目的是希望联合其他国家牵制中国。2011年东盟提出了东盟与中日韩澳新印后,中国积极支持,日本也给予了积极响应。在推进RCEP过程中,日本一直将印度视为中国在RCEP中的制衡者,2019年11月中日韩澳新与东盟等15国完成实质性谈判,印度却选择了退出,但日本仍极力挽回印度,甚至12月份公开表示,如果印度放弃加入RCEP,日本将不考虑签署RCEP。虽然经过权衡利弊,日本认为签署RCEP。既可增加其国际影响力,提升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权,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联手印度对付我国的意图非常明显。
(三)韩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情况
自2003年起,韩国确立了“贸易立国”战略,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自贸伙伴选择上,韩国首先将重点放在主要发达国家、资源大国以及与韩国交往密切的核心经济圈上。因此,尽管韩国自贸区战略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日韩在东亚地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追赶日本等在东亚地区具有同等竞争力的国家,韩国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战略需要,逐步加大自贸区谈判力度,谈判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为此,韩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先于中日等国做出较大的开放安排。
目前,韩国已生效的自贸协定共15个,共涉及52个国家;与中美洲五国、英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尚未生效;正在与以色列、南方共同市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自贸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也在进行之中。韩国自贸区战略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推进速度较快,与欧盟、美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分别于2006年和2012年先后生效,2015年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生效。韩国与主要经济体签署的自贸协定对推动韩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19年,韩国与已经签署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覆盖率达到69%。其中,出口覆盖率高达73%,进口覆盖率也达到65%。韩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从其先后与欧盟、美国及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可以看出。并且韩国将推进签署自贸协定视为“增加其经济领土”,认为通过与更多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可以扩大韩国对外出口,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四)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情况
东盟成立于1967年,最初由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四国外长与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成立之初,东盟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合作仅限于经济、文化等方面。1976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了《巴厘宣言》,强调东盟各国应协调一致。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东盟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莱、越南、缅甸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成为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区域性组织。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东盟始终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在积极推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同时,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先后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并生效了自贸协定,与欧盟自贸协定谈判一直在进行中。
由东盟提议并牵头谈判的RCEP,历经多年终于2019年11月完成了实质性谈判,2020年11月,东盟与中日韩澳新五国正式签署了RCEP,这标志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新成就,东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东盟成员国也非常重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新加坡、越南与欧盟、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日本签署了自贸协定,还与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建立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国与新加坡和柬埔寨签署了自贸协定。
结语
总体上看,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中,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特别是RCEP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RCEP的签署,使中日、日韩之间首次建立自贸关系,中日韩三国也首次在区域经济合作协定中共同削减关税、加强合作。日本能够同意签署RCEP,实现双边贸易关税减税安排,是一个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协定,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