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淋漓的人皮唐卡艺术品还是糟粕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差异使得各种宗教信仰也纷繁复杂。
单单就佛教而论,中国佛教就有三大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盛行于中原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
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也被称作南传佛教,意为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
而后发展起来,辗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最终也影响到了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也成为了佛教一大分支。
最后,则是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因其为藏语系佛教,故也称“喇嘛教”。
虽也是大乘佛教的传承,但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时代的特殊性,成了佛教的一大特例。
其特殊之处,还要从当地原始宗教信仰——苯教说起。
苯教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苯教作为本土宗教影响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
与诸多原始信仰相同,相信着“万物有灵”的苯教徒们,信仰日月山川,日月星宿、禽兽生灵等自然物。
不仅如此,早期原始苯教十分重视祭祀,大量杀生祭祀的杀生祭祀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佛教。
印度教
前弘期,即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将汉传佛教带入了吐蕃。
佛教在此地扎根,并开始了与苯教数百年的纷争史。
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佛教便沉寂了下来。
此后经过上路弘传,下路弘传,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但此时的佛教吸取的并非是当初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的佛教。
而是汲取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当时的印度波罗王朝盛行“性力派之风”。
因此将瑜伽女的修法、男女双修等各种属于比较高级的密教修法带入了藏传佛教之中。
特殊的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中将贪、嗔、痴视为三毒。
修行者要想成佛,需要戒除三毒,而密教却将其视作成佛的一条捷径。
他们认为,贪、嗔、痴是成佛道路上的一种修行。
例如,欢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
他们整日对着造型“古朴”的欢喜佛,称为“观形鉴视”,认为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
这也是受印度教“性力派”一脉的荼毒。
神祗
此外,藏密的神祗系统并非是佛教神,在其中包含着很多苯教神以及妖魔。
相传莲花生大士(贝玛迥内)入藏弘法,降服苯教诸多妖魔,这些妖魔被其佛法所折服,愿意入佛教称为护法神,这才有了藏密的一干神佛。
因此在供奉这些魔神之时,所要付诸的祭品也是多以血肉为主。
旧时,奴隶制度盛行,人命如草芥,致使“生人活祭这种祭祀行为成了常态。
残忍而又血腥的“人皮唐卡”便在这个时代诞生了。
唐卡
普通的唐卡,是一种画在布幔、纸上的画像,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唐卡一般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更为珍贵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
颜料多用矿物质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其题材内容广泛,基本都是与佛法有关,诸如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
人皮唐卡
《金刚经》中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执”。
佛教徒们终其一生所做的就是“断我执”。
正因如此,历史上才有高僧燃指供佛、刺血书经的故事,例如尸毗王当年曾割肉喂鹰,萨埵太子也曾舍身饲虎等。
因此,皮肤抄经也成了藏密高僧们效仿的做法。
高僧们将经文抄在自己身上,等到圆寂之后,抄有经文的皮肤便成了有佛法加持的圣物。
信徒们将水银灌入其中,使皮肤与骨骼脱离,几日后便得到一张完整的“人皮唐卡”。
这与新西兰“毛利人”的“纹身头颅”习俗相差无几。
“诛杀法”
当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不一定是高僧。
旧时藏密有“诛杀法”一说,会将罪大恶极之人用“诛杀法”诛灭。
恶人死后,为防止其邪灵作祟,会在其身上画上形态各异的护法神,以此镇伏邪灵。
值得一提的是,“诛杀法”也是来源于苯教之中。
不过,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风气的月朗风清,往日这些鸡零狗碎早已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之中。
如今的唐卡只是单纯以艺术品的方式,因其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而称为民族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