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在顶尖国刊诗刊上发表的诗歌如何

最近,贾浅浅的诗歌在网上可谓呈现霸屏之势。我特地查了一些知名的纯文学期刊,选取了一些贾浅浅发表的诗歌,谈一谈我个人的解读。

图源《安徽文学》作家档案

之前已经发了一篇对《诗潮》上贾浅浅发表的诗歌的个人拙见,今天就来看看中国诗歌顶尖刊物,或者说,是诗歌届的国刊《诗刊》上贾浅浅发表的诗歌如何呢。可戳链接——贾浅浅在国内重要诗歌刊物《诗潮》上发表的诗歌如何呢?

依据百度百科的介绍

《诗刊》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诗刊社编辑出版的全国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是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期刊奖”的优秀品牌期刊。于年1月创刊于北京。“文革”期间停刊,年1月经毛泽东主席批示“同意”复刊。《诗刊》一直坚持“刊载诗歌作品,繁荣诗歌创作”的办刊宗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和推出了一代代中国当代诗人,名篇佳作如林,为我国诗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图源《诗刊》

首先,放专业作家诗人的评价:

推荐语:贾浅浅的诗歌实验性很强,其丰富的阅读经验,以及对日常生活场景所进行的细致刻写,使她的诗歌具备了抵达生命深处的可能。她的片段式的诗章经过独特的运思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思考空间,也不断扩大着其诗歌的外延。她的诗灵动而又赋有新的寓意,擅长以诗意的叙述和新奇的构思来表达律动的内心状态。她是一个原创能力很强的诗人,在诗歌易于同质化的当下,这样的写作显得尤为可贵。(指导老师:傅菲、隋伦)

图源《诗刊》

声明一下,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艺批评家,也算不上一个会写诗的人,所以我可能更接近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吧,和那些顶尖的文学圈子里的人有着明显的差距。

《等光来》,自古文人对隐士这个形象都有着情有独钟的好感。弹琴的隐士就更有一番清新俊逸、超凡脱俗的气质了。隐士如何超脱成菩提,方法就是等光来。在等光的过程中,隐士用琴去对抗悲苦,用琴诉说心中的烦闷。

但是读到第二段的时候,发现弹琴的人好像并不是隐士,“制造魅惑的风”,可能更像是风花雪雨之所的女子在弹琴。这种魅惑让隐士的思想下沉,变得空洞,灵魂变成残墙断壁。可能是说隐士一旦失去了自持,便会坠入红尘万象,把灵魂的高地变成坍圮。“追赶速度,追赶速度中有逃跑的力量,当钟盘有了锈斑,晓夜不可羁留,禁忌失效。杜撰僵局。”这里又开始出现类似意识流的句子,超出大众的阅读能力。钟盘和晓夜指的应该是时间,但是禁忌和杜撰出来的僵局是指什么,就难以理解了。这就像做英语阅读理解,有时候单词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反而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

《失语者》写得比较玄乎。先补充点背景知识。

佛里达是一位女画家。百度百科上的人物经历如下:

年弗里达的画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画家迪亚戈·利弗拉(DiegoRivera)注意,造成了他们两个纠缠的婚姻,弗里达初时与迪亚戈学画,后来陷入热恋,随即结婚。婚后,迪亚戈的风流行为并没有因承诺而稍微收敛,卡萝却因为深爱他而一忍再忍,直到迪亚戈同她亲生妹妹发生关系,才导致两人分居。卡萝也以一幅《一些小刺痛》芙来记录此事。这段期间弗里达到巴黎办个展,才发现自己对丈夫的爱意胜过爱自己。后来,迪亚戈重新向弗里达求婚,直到弗里达走到生命的尽头,迪亚戈都一直陪在他的身旁。

列侬是摇滚乐队“披头士”的成员,年入选《滚石》杂志评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这就不用多做介绍了。

但是没看懂,为什么在写调制接骨木花糖浆的时候,表现男人脸上的神情专注,用的比喻是“他比画着,像是搬开一块石头,看见泥土里逃窜的爬虫,有些诧异地,陷入了沉思”。搬走石头,发现了爬虫,这是一种糟心的体验,而沉思可能是对搬走了爬虫的家,让爬虫颠沛流离的一种同情吗?

第二次见面,在诗人的身上给佛里达和列侬写信。提到身上,就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写得很吃力”,究竟是在哪儿写,为什么会写得很吃力。她在这些地方停住了笔,把想象的权利留给了读者,这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第三次见面,用了几个意象,食盐、青铜器和商周,以及一只画在兰草旁的蟋蟀,在寒食节的时候淹死在水里。盐、青铜器和商周可能是指历史与文化,兰花与蟋蟀则是一种生动活泼的生命,本是给诗人解闷的,结果淹死在水里。可是这蟋蟀是画出来的。这可能是暗指女孩对男人的关系,或者说这种爱恋已经搁浅,告一段落。

所以最后,诗人写道“周而复始”。一段爱情结束了,另一个爱情的对象又来了。

但是诗歌想表达的含义并不清晰,可能是我知识浅薄,部分意象背后的隐喻没有了解到,所以不能理解诗人究竟是想讽刺、怀念,还是想要表达其他的情感。

图源《诗刊》

《木槿花》是这组诗歌的标题。单独这首诗来说,依旧很玄乎。

首先,普及一下木槿花的花语:

“木槿花的寓意是永恒的爱。它的花每天都会开放。傍晚花谢了之后,第二天满枝的花又会开放,每天都坚持不懈。所以它代表着永恒的爱,传递一种坚持不懈、平凡而又努力的精神。”

六点零三分,可能地铁发车了。世界的意义可能就是一种开始,或者和木槿花的花语结合,那就是爱。车厢里用动词浇灌出木槿花,可能是指车厢里情侣在表白吧,山盟海誓,许下爱的永恒。

使用日常词汇,应该是说平凡的生活,在木槿花的体内激起一阵阵的回潮和逆流,由秋入冬,都说明了这段爱情的内部暗流涌动。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激情退潮后,琐碎的生活会极大地消磨爱情,所以爱情变冷,并且内部产生矛盾,可能这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后面就看不懂了。到站,下车,走向相反的路线,是说乘上返程的地铁吗,回到出发地。而语义无法生成,肢体生锈,擦亮喉咙,短接回路,这些句子好像和生活有点脱节,想不出具体的动作或是情景去承载这样的描写。所以也无法揣测它们的作用。

最后,诗人说你我都是木槿花的旁枝。可能是说你我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爱情的真谛吧。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相互不靠近。

附一张头条图库里的木槿花的照片,来帮助理解这首诗。

木槿花的图片

《一直得到,一直失去》写的必然是爱情。可能是和恋人的关系变淡后,或者破碎后写下的诗歌,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已经变得遥远,既然关系已经不再,就要藏进深海。可能这是一段被分手的爱情,诗人的心中虽然有着留恋,但更多的是一种悲痛和愤怒,于是写道“月亮下坠,海螺爆裂”。从此,再也没有海螺能吹出大海的声音。

《如此,如此》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首先题目就很奇怪,如此,如此,如,像,此,这样,是像什么样呢?击掌。鼓掌应该是一种鼓励的象征,但是天空、金子不会落下,地下的黑火也找不到黎明。这里面的逻辑承接关系我没看出来,换句说,她是怎么从击掌,联想到后面的句子的,有一种外在的因果关系没能体现出来。当然,这些意象可能是化用某些著名诗歌中的句子,那可能就好理解了。但对于没有那种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就有些云里雾里。

还有“在时间里逆行的念珠”,念珠图片如下。把自己比作念珠,被别人拨动,是说命运不受所控,还是带着一点佛教的禅意?我没能看懂。

念珠的图片图源《诗刊》

《掌灯时分》颇有些古风歌曲所追求的那种古典意韵。选取的异响也·选取的意象也贴合古代文人的雅趣,促织,飞萤等。但是诗歌中的那个“你”究竟是指什么?能发出假声,在门外闲逛,可能是指促织吧。想像一个女孩对促织说,虽然你声音很好听,但请你闭嘴,已经是掌灯时分了,你这种游手好闲的虫子,就不要影响别人写诗或者睡觉了。有些小女孩的娇俏。

书里依然没有野兽,不知道野兽在这里代表什么?可能是说书一直都是典雅、温柔的东西。这种气质就像流萤飞到面前,仿佛盛开了一朵空谷幽兰。这样倒能把诗歌的逻辑嵌合起来。

《斯里兰卡》用了一些国外的名词。我没读过国外的诗人的著作,无法判断诗人是怎么运用那些意象的。

现在很多现代诗都是从西方寻求一种探索和突破,但我个人更喜欢回归东方古典雅趣的诗歌。我觉得现代诗和古体诗只是形式上的差别,真正的诗歌的魂还是不变的,它应该靠近五千年的智慧与风情。虽然可以用现代的,科技的,新时代的东西去解构诗歌,但性灵上还是应该让它符合东方的审美。应该在历史的身上写诗,而不是把文化分隔甚至割裂,完完全全搞出一套新的东西。

《青铜》可能是诗人看到了一张关于青铜器的画,于是有感而发。这首诗写得中规中矩,不过它也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功底。附一张《湛露》的原文。我觉得这种往传统文化中发掘诗意的行为应该是很值得提倡的。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不就应该这么做吗。无论创新得好与坏,这种尝试、探索与导向,都很有价值。

《小雅·湛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图源《诗刊》

《汉代市井生活》同样是诗人根据历史片段和汉画像石、《汉书》对历史的一种想象与复现,并且表达了对时间的一种看法。古代的人已经成了往事,成了虚无,而现代人的怀想和注视,身在时间彼岸的古代人,能不能看见我们的目光?这种复现历史的过程,就像诗人所写,是费力地向河流的另一边泅渡,但对岸的轮廓却越来越狭窄、模糊。

《J先生画米芾》,先生莫非是贾平凹先生?她把两位先生进行类比,都在别人用秃的笔上找到了天真,意思是说,在别人无能为力的地方,实现了突破,获得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的生命力。把米芾的贡献和J先生类比,他们并肩站在一起,承载着时代的注目礼与敬意。借古人言志,要打破规矩,从山涧溪流落入大海。

最后,用秃头的形象回应了前文的用秃了的笔。现在J先生还没有秃头,但他早晚会有着每一天。秃头便意味着一种结束,一种抵达吧。

《他们抓住彼此的手指》虽然短小,但是并不简单。我没看懂,所以不敢赘述。

综上,贾浅浅在《诗刊》上发表的这些诗歌,很多都有些晦涩,是诗人在某个瞬间蹦出的句子的集合,但是它们和读者的关系就未必那么紧密。现在的诗歌有一种难理解的诗歌就是好诗歌的倾向,但这容易催生出玩弄文字和典故的人。如果经过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和语文阅读理解的一年年的训练后,依旧读不懂诗歌,那么诗人也应该保持警惕,写出来的诗歌究竟是在人间,还是飘到了尘世之外?

最后,选取一些同刊的其他诗人的诗作,供大家鉴赏。

注:限于本人鉴赏能力有限,观点必有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如果有人能读懂那些晦涩的诗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为大家解惑。

图源《诗刊》,诗人:黍不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