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现代世界下一次人口浪潮将至何处澎湃
编者按:现代世界所经历的最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年为起点,全球人口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人口膨胀带来了规模效应,为欧洲提供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工业革命持续补充年轻的劳动力,反过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生产与海外迁移。第二次是人口增速放缓,带来老龄化人口结构危机,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比如国家福利负担加重、老后破产、老年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孤独死去,等等。
从现代社会起步至今,人口浪潮的潮头最先涌向欧洲,也最先从这里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每一次潮头所至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下一次将至何处?《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演。书中指出,人口的未来将由3种颜色构成:更多的灰色(越来越多的老龄化社会)、更多的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以及更少的白色(非欧洲人口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以下内容选自该书部分章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世界以疯狂的速度发生变化,这种趋势似乎也只是有增无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相关,但也与人口有关,因为二者相互依存。正如欧洲统治的世界在欧洲人口并未扩张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一样,欧洲人口的缩减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全球影响。目前,大部分影响都发生在曾经是“白色”但如今多人种程度不断上升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由于数量的重要性还是由于关涉到经济权力的问题,这种趋势都必将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
然而,历史会让预测落空。百年前的伦敦人不仅会对一度几乎为英国所独享的全球面貌感到震惊,而且还会对大英帝国早已不同于以往感到惊讶。巴黎人同样惊讶地发现,阿尔及利亚的实验已经终结,压根没留下任何人口踪迹,而它自己的城市已满是北非人口。未来的人口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展开。如果没有全球流行病或大规模迁徙,我们就会知道尼日利亚或挪威到年时会有多少50岁的人口。然而,未来仍充满意外,背后的推手可能是科学和技术。正是技术曾两次打破旧的马尔萨斯等式:事实证明,以新的方式迁移人和物,并采用新的种植方式开辟广阔的新领土后,地球为人类提供的东西呈指数级增长;相比之下,人口增长可以通过人们的选择而成本低廉且便利地加以驯服,不必限制他们的本能。
未来的科学和技术也可能以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方式重塑人口。如果老龄化是可逆的并且人们能够生活几个世纪,全球人口会是什么样子?这又会对生育率产生何种影响?如果生育和性行为彻底分离,如果克隆人或基因编辑婴儿可以通过订购的方式“直接交易”又当如何?除了技术,还有一些更单纯的人口发展因素,如果它们继续下去,前景可能会无法预测。一方面,我们已描绘了南非朝低生育率大踏步前进的情形,这一状况可能会比预期更快蔓延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其他地区,从而刺破非洲的人口泡沫。在欧洲一些国家,生育率一直都在适度提升,而这可能超出了“进度效应”的终点,人们从未设想过这一情形。如果以色列女性生育3个孩子,那么英国或美国女性没理由不这么做。这会对英国和美国造成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已在美国和英国发现了预期寿命可能会艰难增长的早期迹象,似乎我们应将这归咎于痴呆和丰富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a自年以来,英国男性的预期寿命已经下降了1岁,而女性则下降了1.5岁。b这可能是个小的波折,也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再次)引导的新趋势的开端。
社会趋势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假设运气很好且时机得当,组建大家庭几乎不需要多少性行为的参与,因此,世人对性行为普遍丧失兴趣并不必然会降低生育率。但最近,在日本出现的“素食动物”——即似乎没兴趣与他人发生一段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年轻人——可能就是普遍的低生育率文化的组成部分。有证据表明,西方社会中的年轻人对性行为和情侣关系兴趣降低这一趋势正变得普遍。a数据仍然报道的是“男人”和“女人”,但“LGBTQ”群体的崛起可能会对人口学产生重要影响,其计量方式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可以确定一件事:就像过去一样,人口和我们的命运会继续相互交织。只要出生和死亡、婚姻和移民仍是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情,人口就仍会塑造历史的进程。
南亚的人口
南亚-印度次大陆(为了论述需要,我所指的这片地区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还包括阿富汗)拥有17.5亿人口,接近全世界人口的1/4,同时也是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口总和的近3倍。该地区的人口和面积都以印度一国独大,其程度远胜主导拉丁美洲的巴西。印度人口约为13.3亿,预计会在21世纪20年代超过中国,从而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有人说它已经做到了。a(在直到最近仍较为贫穷的国家里计算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数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不应让人感到意外。然而,各方一致的看法是,印度直到年以前都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b)
自独立以来,南亚国家人口的增长比世界其他地方来得更晚些,而如今当地海量人口的增速也开始降低。—年,英属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仅为0.2%。c而在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英属印度的人口甚至减少了。d直到英国统治结束,饥荒仍对当地人口规模起着重要影响。这个时期行将结束之际,当地人口增长趋势才真正确立下来,此时其人口已增长了近两倍。
南亚地区和拉丁美洲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宗教多样性,而这个因素对人口而言还是很重要的。相比之下,拉丁美洲整个以罗马天主教为主——或者至少有着强烈的罗马天主教传统,即便福音派新教徒如今已在巴西和危地马拉等国取得重大进展——南亚则有着更显著的宗教多样性。印度人口中约80%为印度教徒,其穆斯林人口和锡克教徒等少数群体规模也很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导,斯里兰卡则以佛教为主导。在宗教和生育率相互关联的地区,这些因素就很重要。
宗教差异解释了本地区大部分的人口变化趋势。年印度独立以后(斯里兰卡独立于年),阿富汗穆斯林的生育率比印度高1.5,巴基斯坦则比印度高出0.5。从那时起,印度的生育率稳步下降,从每个女性平均生育近6个孩子下降到2.5个。而被认作帝国晚期“模范殖民地”,并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次大陆其他地区的斯里兰卡,较早便经历了生育率的下降趋势,并且在过去2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位于2.5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斯里兰卡是最早经历人口转变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其生育率已稳定在更替水平附近。发达国家则不然,其生育率会朝更替水平下降,此后仍会继续下降。)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证明了,一旦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也不一定就会继续下降,尽管通常如此。这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先例,因为如果世界最终不至于陷入大规模的人口锐减,其他国家也需要跟随这个榜样,将生育率恢复并保持在更替水平,而不是降到更替水平之下。尽管还有其他的问题,但如果这个理想是个稳定状态,
则斯里兰卡已经成了人口学的典范。其生育率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维持在稍高于2的水平,这让该国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就像经济学家们的“金发女孩”情结a:不温不火、不徐不疾。南亚三个穆斯林国家的命运各有不同。自20世纪70年代初从巴基斯坦独立以后,孟加拉国以女性为核心的政策让该国的生育率从接近7的水平降到了2.5以下。因此,它可以作为穆斯林国家成功降低生育率的代表。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计划生育诊所的建立,以及计划生育顾问——通常为女性——经常沿村寨挨个造访的结果。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孟加拉国已成功摆脱了最极端的贫困状态,并在短短30年内将婴儿死亡率从10%以上降低到了3%左右。长远看,其人口规模会渐趋稳定,但这个时间点不会早于本世纪中期人口规模达到两亿之前。
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的孟加拉国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就不那么成功,而且速度较慢,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该国生育率已从6又2/3大幅下降到了3又2/3。这是一个明显的下降,尽管从非洲以外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看仍旧很高。大部分原因在于很多巴基斯坦宗教领袖对生育控制的抵抗,这种现象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并不常见。
阿富汗是战后中东地区生育率最高的国家,并一直保持到了世纪之交,其间经历了苏联的入侵与撤军,以及阿富汗圣战者和塔利班的到来。仅从21世纪初开始,该国生育率才开始下降,这可能与北约的占领和自那时以来启动的社会改革方案有关。但其降速很快,到目前为止只用了很短的时间。阿富汗有着非洲以外国家(除了弹丸之地东帝汶)最高的生育率,平均每名女性生育5个孩子,比也门这个中东地区生育率最高的国家还要多1个。无论如何,这已是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最近获取的信息表明,阿富汗的生育率现在下降很快,甚至可能已低于5。正如我们所见,伊斯兰教本身并不必然就是鼓励生育的宗教,但传统的伊斯兰社会似乎在很晚的时候才经历生育率的下降,尽管他们也终将变得与其他群体一样。
印度的生育率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北方印度语带较贫困的邦最高,南方各邦最低,如喀拉拉邦,这里一直比较重视女性教育问题。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出生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也存在宗教差异。正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生育率高于印度一样,印度的穆斯林也会比作为多数群体的印度教徒生育更多孩子。年的数据表明,印度穆斯林的生育率比印度教徒高出2.5,尽管这似乎不太可能。二者现在的差距似乎要小得多,但依然不容忽视。尽管印度的穆斯林人口增速在放缓,但仍比印度总和生育率高0.5,因此该国的穆斯林人口比重仍在上升,从年的13.4%上升到了年的14.2%。紧随独立而来的是印巴之间庞大、混乱而充满暴力的人口交换过程,交换比例不到10%。印度境内的穆斯林更高的生育率及其持续增长的人口比重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有时候还被用来激化社群间的紧张关系。年,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向公众发起了一项有争议的宗教普查,结果显示,年以来穆斯林人口的增速超过了全国水平。莫迪的政敌指责他激起了印度教多数群体的人口忧虑,目的在于巩固其政治地位。
尽管印度生育率的普遍下降可归结为一些常见的原因——经济发展、女性识字率的提升和城市化等——但政府(印度以及美国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推进强硬的人口控制路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是最早将计划生育作为公共政策组成部分的国家之一。
这些政策包括提高法定结婚年龄以及确定与人口增加无关的选区代表席位,从而防止地方政客鼓励增加民众人数以增强其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力。d20世纪70年代,在总理英迪拉甘地及其儿子桑贾伊的带领下,一场鼓励自愿绝育的运动逐渐失控,并最终成为一场过激行为。仅一年之内,就有万以上的男性绝育,另有人死于拙劣的手术。从年中到年中,总共有万男性和女性被绝育。在有些地区,拒绝绝育的农民就喝不上水,而另外一些地方的老师如果拒绝绝育,他们的工资就会被扣押。一位记者回顾了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一个村庄发生的事情:
乌塔沃村(Uttawar)的村民在睡梦中被高音喇叭惊醒。喇叭那头命令男人们——15岁以上者——到努赫-霍多主干道上的公交车站集合。当他们按要求前往时,发现整个村子都已被警察包围。除了聚集在道路上的男人,警察还跑进村子查看是否有人藏了起来……正如村民们所说,路上的人已分出符合标准者……他们被带到诊所进行绝育手术。a
这场充满置疑的运动使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受挫。这些过激行为影响十分广泛,但并不持久。年,紧急情况终于得以解决,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也因为强制绝育丑闻而被淘汰出局。然而,印度的生育率在这些过激政策实施之前、期间和之后一直在下降。从中国到印度再到孟加拉国,同样的结论是:即便没有女性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理想成果,人们通常也会在有机会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决定少生孩子。强制不仅残酷甚至致命,而且毫无必要。
南亚的预期寿命也遵循了我们熟悉的变化模式。自独立以来,印度人的预期寿命已从30多岁增长到了近70岁。印度的预期寿命尽管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却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反映出当地仍旧比较基本的公共和个人医疗保健得到了改善,饮食也得到了改善。
巴基斯坦人的预期寿命在其独立之时尚且略高于印度人,如今已略微落后了,但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步。哪怕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都没指望活到30岁的阿富汗人,现在也能预期活到60岁以上。
这再次证明了人口浪潮的伟力,即便在阿富汗这个过去40年里充斥着暴力和流血事件的国度,物质条件的适度改善仍能带来预期寿命的变革性提升。
这些势不可当的数据正推动世界历史和其中的大国滚滚向前,就像它们当初推动英国摆脱马尔萨斯陷阱一样。人口规模如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遭遇贫困和不可转移的困难时几乎丧失了国际话语权。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印度大步迈向了超级经济大国之路。
印度依旧贫困但迅速增长的人口让世界越发依赖其对全球经济做出的贡献。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印度必将迎来自己的人口红利。印度一方面采取了不必要的强制措施来遏制人口规模,另一方面也实施了让女性自己做选择的合理政策。部分在于其更慢的经济发展速度,部分在于其文化特质,印度未来可能会长期享受人口红利,而中国则面临劳动力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等迫在眉睫的挑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