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新浪财经

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来源:格上理财

这个话题一直想写,琢磨了好久,终于写出来了,不过写运河并不是运河本身,以小见大,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史,见证了太多的王朝更替和潮起潮落,相信看完本文,大家对于我们很多现在的现实,也有一个新的理解。

1

我们自古都在搞运河

一提到运河,大部分小伙伴脑子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大运河以及败家富二代隋炀帝杨广同志,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写的,不是某一个人拍脑门拍出来的,修运河这个事儿也不是隋炀帝自个发明的。

我国修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甚至大禹治水采用的疏通河道分流的策略都算是一种,只是没有用来跑运输而已。

到了春秋的时候,各个国家打得不可开交,而战争实际上就是个比拼资源实力的活动,但是有了资源你还得能运输到合适的地方,要不然只能做成景观供人观赏。

而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陆运成本是水运的20倍以上,距离稍微远点,资源的投放就成了个”不可能完成任务“,这也是为啥历史上中原很难彻底拿下北方草原和新疆西藏,去进攻那些地方全靠陆运,实在是太远了。直到现在,海运公里的成本和陆运公里差不多,大家就能感觉到这个悬殊有多大。

到了春秋后期,在东南的吴王阖闾和夫差两代人前赴后继,枕戈待旦,终于完成了称霸的大业,祭祖的时候非常有面子,号称“纵横江淮”,就是说吴国主要在长江和淮河那一带混。等到夫差越做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目标就瞄准了北方的齐国和晋国。

但是齐国在山东,吴国的主体在江苏,江苏人要去打山东人,走陆路成本有点高。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吴王夫差就让人修一条能运输的水路,这就是邗(读”韩“)沟,打通了长江和淮河,在对齐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百二十多年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魏惠王有样学样,修了一条联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命名为鸿沟,这里也因为之后的楚汉争霸而闻名天下。

在后面的历史中,修运河成了进取型王朝一种基本操作,其中还有修的比较疯狂的,比如曹操,为了搞定袁绍,专门修了直达官渡的睢阳渠,之后越修越上瘾,为了扫平河北先后搞了白沟、利灌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工程,形成了整个海河水系的雏形。

也就是说,在隋炀帝杨广开始大搞运河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很多运河,隋炀帝只是对修运河这项伟大的事业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在展开讲之前,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知识点,我们所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并不是隋炀帝搞的,这里的京杭,是指北京到杭州。隋炀帝作为一个陕西人,后来搬到河南洛阳,经常去扬州玩,没道理修一条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找了张图,大家可以看看,绿色的是隋炀帝的,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明显要直那么一丢丢。

现在我们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后来元朝搞出来的,而隋炀帝修的这条,叫隋朝大运河,因为后面唐朝在这个基础上把修运河这个项目发扬光大,所以也可以合称为隋唐大运河。

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常识,隋朝干过的那些导致亡国的事,唐朝又干了一遍,只是唐朝运气好能力强,艺高人胆大,不仅没倒霉,反而暴走了一把。唐朝那会儿,突厥那时候已经分裂了,内部打得比跟唐朝都凶;而且唐王朝套路很深,经常带着一伙游牧部落去揍另一伙,以夷揍夷。更关键的是,运河已经被倒霉的隋炀帝给修好了90%,唐朝就可以动用南方资源去折腾北方。

而隋朝之所以搞大运河,肯定不是一些野史上写的要去南方搞女人。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兜里趁钱之外,纯粹是被逼的,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重心南移。

2

经济南移

很多人知道,西晋和东晋之间,为了躲避战乱,北方士族带着钱和生产工具就往南方跑路,有了“衣冠南渡”的说法。其实南渡的不仅是”衣冠“,还有大量的农民,大家一起去了南方,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到了南方后,新品种的种植带来了粮食的增产,同时,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起到了拉爆生产力的作用。相比于被糟蹋的不成样子的北方,南方就要安定许多,被称为天下粮仓的太湖区域就是在这个时候茁壮成长起来的。

所以隋朝刚建立的时候,一代目隋文帝杨坚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关中地区弄不到足够的粮食吃。一到荒年,就演一遍哀鸿遍野。之后的唐朝前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唐高宗李治带着媳妇先后七次跑到了洛阳,在诏书上把理由写得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带修饰的,就是中央的同志们吃不饱饭,皇帝带着大臣们打秋风。

为了解决中央吃饭这个大问题,隋文帝琢磨了一下,就找了个擅长搞水利的人修了广通渠,打通了潼关到长安的水运,使得顺着黄河过来的粮食能进入长安,但也只是部分缓解了长安地区吃粮食的窘迫。等到洛阳遭遇旱灾的时候,隋文帝亲自跑到洛阳视察工作,发现这里同样存在粮食供应短缺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修一条南北大运河的构想,让中原的朋友能吃上南方的粮食。

修河除了运粮食之外,政治军事目的也很重要。隋朝之前分裂得太久,南方士族自由散漫惯了,没事就搞个起义闹个事,而北方崛起的突厥对中原王朝同样垂涎三尺,热衷于日常搞摩擦。能运兵、运武器、运粮食的水路就成了隋朝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隋炀帝继承了他爹的帝国和财产,还继承了他爹修河的构想,至于有没有继承他爹的女人,那就不知道了。多说一句,后来的唐朝宫廷一直也有这个儿子继承老子的女人这个毛病,跟北方游牧部落似的,而且玄武门事变的直接起因也是李渊的妃子说李世民非礼她,李世民也说他哥跟那个妃子有一腿。而李世民的儿子确实跟李世民的妃子有一腿,可见前边的那些事不一定全是假的。

隋炀帝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大运河,一共修了六年。以洛阳为中心,北到今天的北京,南边到今天的杭州,全长近两千七百多公里,连接了五大水系。

不过小伙伴们稍微想一想也能知道,这个运河绝对不是从平地里抠出来的,即使是放到今天的基建狂魔,也很难在六年时间里抠出来这么一条运河。

事实上,杨广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劳动成果,把我们上文提到的几个之前的运河连了一下。跟巴拿马运河有点像,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人工河道,把之前已经有的湖和海连了起来,充分利用自然界原有的资源。

为了表示我没有丝毫为杨广说好话的倾向,就顺便交代一下,这两段运河的开凿,只用了六个月,为了赶工期,付出巨大的代价。史书记载死亡的劳工达到了百分之四五十,工地上的场面非常血腥。

自此,隋唐大运河的雏形基本完成,虽然隋炀帝的目的是以洛阳为中心,但是到了唐朝,通过隋文帝修的广济渠,将中心重新移回了长安,并且不断的加固和整修。

大运河的出现,为唐王朝解决了无数的粮食和赈灾问题,也为本可能走下坡路的长安城续写了一段辉煌历史。

公元年,爆发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的年,总共一百五十三年,这个时间与南宋的寿命相当。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唐王朝对河东地区的控制被严重削弱,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失控状态,而唐朝之所以能坚挺这么久,主要就是依靠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赋税。

通过河道,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往来,并且将天下财富和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长安,再加上唐朝对西域的开拓,使得长安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市。

同时,对于南方来说,要致富先修路,水路都修好了,市场被进一步扩大,创业经商发财暴富的机会就到了。

南方的锦、镜、铜器、海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橘子和茶叶等被销往广阔的北方,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更西边。

到唐后期,扬州已经是中国的造船业的中心,南昌则是造船基地,唐朝船只的数量和技术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又是一个乱世,特别是五代一直在北方折腾,军阀割据和无休止的战争再次把北方诸城变为废墟。

到了北宋,赵老大在地图上寻摸半天,最终还是选择开封作为都城,这件事其实很重要,它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的确立。自此,政治中心再也没有回到过关中,长安也开始势不可挡地走下坡路。

北宋时期,从越南传入了占城稻,非常的耐操,适应环境能力堪比小强,并且生长周期很短,从种植到收获,只用50天,这项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随着水利的修缮和农耕技术的发展,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被加强。

手工业生产、矿冶业、纺织业等领域,南方都远远领先北方。作为中国标志性特产的瓷器行业,南方也已赶上北方。浙江龙泉的哥窑盛产青瓷,有“千峰翠色”的雅号;而江西新平则是全国的产瓷中心,宋真宗景德年间在此建了个官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景德镇。

到了南宋,泥马渡康王的宋高宗一溜烟跑到了杭州,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更是进一步来到了东南地区,自此,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彻底完成。

蒙古人来了之后,不可能选择南方城市当做都城,毕竟离老家太远,到时候给祖宗上个坟太麻烦了。而且万一在中原混不下去,回草原不能路太远。所以忽必烈就选择了把北京当做了都城。

现在大家看北京,觉得这个城市跟其他世界级的城市不太像,前几天还在搞沙尘暴,夏天巨热冬天巨冷,又不挨着大河,地势也不是特别平,怎么看怎么都不是个超级城市的模子。

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北京其实是一个边疆要塞,处于游牧部落和中原文明的分界线,大家看过《冰与火之歌》吧,北京的意义,和那里边的北境长城差不多。所以民国期间北京改成北平,不再是首都了,迅速就不行了,被天津超得一塌糊涂。北京能搞这么大,不是自然发育的结果,一直都因为它是政治中心,有大量的输入能源,就跟个富二代似的,一直有老爹给打钱。

比如当时蒙古人定都北京,但吃穿用度也需要南方供给,走陆运不太现实,背点粮食都不够自己在路上吃的。走水运的的话要么运河,要么走海运。两次尝试远征日本的失败让海浪给蒙古人留了些心理阴影,内陆的运河明显更稳定更安全。

但是隋唐大运河得绕道洛阳,费时又费力,所以元朝人就准备修一条能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反正南人的命又不值钱,可劲的抓壮丁修就行了。(元朝把人分为四等,南方汉族被称为南人,为最低等。)

元朝利用之前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重点打通了山东区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其总共可分为七段,即北京-通州,通州-天津,天津-临清;临清-台儿庄;台儿庄-淮阴;淮阴-扬州;镇江-杭州。

其中,临清到台儿庄这段叫会通河(会通河所指的范围在明代比在元代广),元朝修的时候挖的比较浅,运输能力受限,因此元朝的漕运还有一部分需要海运来加持。而元朝寿命又比较短,各地又都在闹事,所以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修运河,到明初黄河决堤,直接把这段运河塞住了。

3

明朝继续修

等到朱棣迁都北京,修运河的事儿又提上了日程。

多说一句,朱棣迁都这事也不是啥”南京人民不欢迎他“,主要还是战略考量。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要塞群的核心,必须得驻扎大量的野战兵团。

可是这些兵团交给谁管理都是隐患,随时有可能挥师南下把皇帝给灭了。所以就跟所有不稳定系统一样,来回折腾几次,最后稳定在了一个状态上。这个状态就是皇帝自己跑北京去了,自己带兵,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此后五六百年一直维持这种稳态。

至于大家发现北京动不动就被围,也正常,它本来就是要塞,跟个航母似的,修建起来就是为了打仗,偶尔被围几次更健康。

朱棣上位后,一方面为了继续进攻北元,另一方面庞大的中央政府搬到北京,都需要大量的资源,于是又开始大规模动工搞运河。

这个时候,南方经济已经彻底腾飞了,北方就得需要南方持续供能,就跟炉子需要持续添柴火才能一直旺下去一样。咱们现在说的”长江三角区“,并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早在唐朝后期就出现了,在宋朝已经非常成型,那时候还没上海啥事,可以称为”环太湖地区“。

所谓环太湖地区,在古代主要指润、常、苏、杭、湖五个州,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这些区域从一千年前就一直富到现在,开始海上贸易兴起后,又多出来一个上海。从历史层面看,上海反而是个弟弟,出现得非常晚,一直到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然后迅速崛起。

环太湖地区水系自身就很多,人们又不断的修各种小型运河,形成了庞大的水系,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把更多的人吸收进了这个体系,大家记得我之前有篇文章讲”徽商“吧,徽州商人本来在山里呆着,后来顺着水路去杭州做买卖,慢慢越来越发达。

早在隋炀帝那会儿,这个区域已经非常繁华了,所以隋炀帝的运河其中一段,正好贯穿和打通这一区域,使得环太湖区域与整个北方主流市场连为一体。

不仅如此,太湖地区成就了运河,运河也成就了太湖区。正是运河的建成,使得太湖地区的水上运输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现在咱们熟知的那些城市,苏州、杭州、扬州都成了商品集散地,迅速繁华了起来。

各个水域之间的彻底连通,导致运输成本急剧下降,这个地区经济更加活跃。现在这个区域的经济也能顶得上一个发达国家,跟他们良好的运输环境是分不开的。

唐朝后期,环太湖区域的税收物资越来越重要,上文也说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大唐基本已经变成了藩镇割据,但是有太湖地区的物资,唐王朝也凑合过了一百来年。

到了宋朝,第三次移民高潮便给太湖地区输入了万移民,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生产能力,都保证了这里成为天下粮仓的可能,便有了“苏杭熟、天下足”以及“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多说一句,大家看到这里基本也看出来了,其实很难界定”南方人“和”北方人“,反正很多都是从北方过去的,那地方的人特别少,历代一波又一波移民才把南方给填起来。

到了明代,这一地区的税粮数额,占去当时全国总额的五分之一。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正式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

此时,大家每年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之外,还要富余不少,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卖给没有粮食的人换牛换马换喜儿。

有了农产品这个货物,再加上这个地方无论是水运、海运还是陆运都非常的给力,农业商品化自然而然地就繁荣起来。

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就又不满足了,其中一些爱折腾的人就敏锐地感觉到,这个种粮食挣得利润太薄了,得搞一些附加值高的玩意,没错,这就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听起来高大上,只出现在新闻里,事实上非常的朴实无华,就是兄弟们想过得好一点。

环太湖地区的居民开始大量的种植桑、棉、茶、烟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桑棉,这个东西不像水稻那么容易,搞成产业化的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也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需要非常多的人,是不是听着有点像现在的搞基建。

搞这些产业,第一解决了资本的去处,有钱人去搞实体经济总比欺男霸女开赌场设妓院更能带来社会稳定;第二是解决了过剩劳动力的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第三是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

光绪年间,嘉兴的确的桑树多到数不清,环太湖地区的部分县区内,棉花地能占到全部耕地的九成。

经济作物的蓬勃发展再次带来了产业升级,那就是往下再加工一步,我出的粮食卖到外地挣两块钱,外地人酿成酒卖出去五块钱,那我为啥不自己在本地酿酒呢?

而对于更为普通的劳动者王二狗,有一天发现自己只需要织布就能养活自己,那就不再下地亲自耕种了,手工业者与农业生产出现了剥离,自身成为了商品交易的一环,最终导致了地域性的行业分工出现。

商品的交易是需要场所的,这个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固定下来,这就是市镇,世界上本没有市镇,交易的人多了,就有了市镇。市镇又进一步催生商业活动,周围各地的商人们都去某个地方做买卖,时间长了,那地方的人就会显得比别的地方更会做买卖。

这种“虹吸效应”非常强大,比如清朝时期,大量的晋商也举家南下去了苏杭那一带做买卖,于是也就成了“南方人”,所以说,现在的南方人成分非常复杂,比如广东客家人,就是北方到南方的移民。更直观的,海南作为“东北四省”之一,过几十年,就很难说海南东北人到底算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了。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说“南方人”会做买卖,本身不太准确,因为除了那两个三角,其他地方的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且经济也就那样,而那连个三角的人,也不纯粹是南方人。

说到这里就很明显了,环境和人是一个相互进化的关系,长三角那地方天生就是个大集市,集市会培养商人,商人会让集市变得越来越大。

4

运河的新生

并且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环太湖地区的农业及手工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在19世纪末期,茶叶就受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叶的冲击,走向衰落,其次到20世纪三三十年代,土布和纺织业也先后没落。

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苏杭被打成了废墟,苏杭商人和资本逃入上海,我前文讲徽商的时候就聊过,徽商的据点是杭州,太平天国之后他们也跑上海去了,最终让长三角的龙头从运河城市苏州变为了上海。

到了晚清,商船的发展一日千里,大海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恐怖而且琢磨不定,清朝政府开始放弃成本巨大的运河,转而用海运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物资,运河也就慢慢彻底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不过到了现代,新中国一直在搞运河,继续把各个水系连接在一起,并且拓宽河道,加大水深。年,在我国的国土上将会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水路布局,同时还有28个主要港口将分布其中。那个一纵就是京杭运河。可见这玩意现在依旧非常重要。

不过文章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单纯聊运河本身,而是通过运河大家体会下千年之中南北经济的这种关系。

而且通过本文,大家也就明白了,改开之后珠三角和长三角都迅速做大,并不是偶然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去千年趋势的继续,而北京就带不动它周围的小伙伴,这也是一种趋势,毕竟以前也没带动成功带动过。

后续的趋势其实也比较清楚,甚至美国那样的国家,现在中部已经要搬空了,人口也在向两个海岸移动,观察过去一百年房价涨幅,也主要是两海岸的大城市在涨,其他地区很多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赢。

看完本文,相信大家后续面临相关选择的时候,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