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冠防控方案发布后有何变化风险区划定
时隔一年多,经历德尔塔、奥密克戎两轮疫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下称《方案》)。其间,“三区”分区方案发布,新版诊疗方案出炉,抗原检测推出,辉瑞小分子口服药获批,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修订,而在上海、吉林等地大规模疫情平息,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后,现在正值优化调整的窗口期。
除了修改此前已另行宣布完善或调整的口岸、消毒、疫苗接种、抗原检测、无医院的分类救治等规定,《方案》主要是缩短了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统一了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并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
《方案》既有大方面的变化,也有全方位的细节优化和细化,如明确隔离和监测的对象和规则。方案正文由18页增加到22页;原来12个附件中,增加了两个,各原附件也多有完善。
6月2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方案》修订主要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包括疫情形势的变化,研究发现病毒变异的特点。此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4-5月份之间,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方案》结合各地的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上海、吉林等地大规模处理疫情的经验教训,还参照了世卫组织上半年发布的指南。
雷正龙特别强调,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决不是放松防控,关键是要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版方案全面明确了许多规定,有了统一的标准,就可以按照执行。以后就可以落实科学精准的政策,见到更少“一刀切”。
方案变化背后:
奥密克戎大部分7天内检出,密接、入境人员隔离期缩短一半
在6月2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监督局副局长程有全介绍,国家和省两级联防联控机制成立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设立网站和电话反映渠道,面向社会收集违反疫情防控“九不准”问题线索。
“九不准”包括,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不准随意延长中、高风险地区管控时间;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不准随意延长风险人员的隔离和健康监测时间。
《方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特点作出多处调整。旧版《方案》此前提到,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在6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
《方案》优化调整了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3”。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密接的密接判定上,界定为与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长时间密切接触人员。
6月30日,张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已在白俄罗斯滞留多时辗转回国的他得知隔离期缩短,十分喜悦。他当天落地后开始隔离,落地城市政策已改为“7+3”。因为他家住宁夏银川,社区也于当天上午通知他,回家后居家健康监测不再是7天,而是3天。
此外,《方案》将一般接触者改称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管控措施从需要做好登记改为“经风险评估对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在判定后的第1、3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方案》还提出,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5”管控措施。
王丽萍对此强调,这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
谭晓东认为,这一调整的依据十分科学,可以有效利用隔离资源。据他了解,这与武汉的相关经验也是相符的。
此前,5月初,北京率先公开宣布缩短入境人员、密接、次密、高风险人员等隔离时间。6月,又有多地宣布调整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为7天或10天。
国际航班“五个一”政策也有变化。5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其中提到,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制定便利外企人员往来措施。6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也表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民航局正在与部分国家商谈,逐步、稳妥增加定期国际客运航班,满足人员往来需要。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三大航已恢复了部分国际航班。近日,民航局也调整国际航班熔断机制,统计时间从落地后7天调整至5天,这降低了熔断的可能性。
红星新闻还注意到,我国多个驻外使馆近两日发布消息,放松回国前防控要求,包括只要求48小时两次核酸检测、放开第三国中转等,沙特、斯里兰卡等国还取消了登机前闭环隔离。而且,多个大使馆6月恢复办理赴华探亲签证。
此外,此前不论是封管控区还是中高风险区,降级的主要标准一般是14天无新增感染者,新版方案则为7天无新增。对发生疫情地区旅居史的追溯,也明确为7天。聚集性疫情的定义,则由14天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改为一周内2例及以上。
风险区标准变化:出现1例感染者就可落实管控措施
《方案》统一了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了衔接对应,整合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回顾风险区概念的历史,年4月,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的通知》,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有所提高。根据多地疾控中心披露的中高风险地区标准,病例长期停留地区,14天内发生不超过10例的本土确诊病例,或发生1起聚集性疫情,该地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若出现10例及以上本土确诊病例,或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划定为高风险地区。此后,还有地区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标准;各地的分区也逐渐精确,甚至小到单元、门店。
德尔塔疫情开始后,年9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方案》,额外推出“三区”划分标准,即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雷正龙曾在发布会上解释,这是为了及早发现管控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效遏制疫情在社区扩散和蔓延。
红星新闻记者仔细对比发现,除核酸检测频次和降级标准之外,《方案》附件《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基本沿用了“三区”划分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方案》,包括划定标准、防控措施、解除标准,以及工作机制、职责分工和组织保障,高、中、低风险区对应封控、管控、防范区。
▲风险区域划定和解除标准及防控措施
中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此前没有纳入无症状感染者,而新版《方案》的划定标准基本与此前的“三区”一致,不再依据病例数量,而是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大小。谭晓东认为,新的中高风险区标准比旧标准更准确。一旦出现1例感染者,就可落实管控措施;旧标准下,持续出现病例才会升级中高风险区,响应速度慢了。
其中,对于高风险区,《方案》提出,对曾发现阳性感染者的楼宇、院落可先行抗原检测,阴性后再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中风险区的管控上,《方案》明确,在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每天每户可安排1人,按照“分时有序、分区限流”方式,至指定区域购买或无接触式领取网购物品。在“三区”方案中,这一规定是每2-3天每户1人。
低风险区,对应防范区,则不再是大众习惯的此前意义上的低风险区。《方案》表示,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无需划定风险区。对于发生疫情的县(市、区、旗)的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范措施,跨市流动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6月30日,据安徽泗县发布消息,安徽泗县根据新版《方案》划定的高中低风险区出炉,总共划定了43个高风险区以及8个中风险区。
跨省外溢风险人员如何管控?新《方案》明确
中高风险区是各地对外区流入人员管控的重要依据。《方案》明确了高中低风险区的跨省外溢风险人员管控措施:对有高风险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中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低风险区域人员,不需要隔离,但要求三天两检。
不过,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的中、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理办法,《方案》提到由各地自己制定并对外发布。
就在《方案》发布的第二天下午,工信部宣布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工信部表示,这是为了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当晚开始,西安、杭州、南通等地健康码或一码通开始启用标签颜色和感叹号展示旅居史。
6月30日,吴尊友在微博发文解读称,“星号”标记仅仅提示某人14天内到过有中高风险区的城市,并不表示用户实际到访过这些中高风险地区,即不能反映“星号”标记者的实际风险高低。随着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不断完善,对于中高风险区的划分和防控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化、精准化,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的提示作用,在新防控策略的具体实施中难以发挥作用。
“取消‘星号’标记,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主要措施的落实。取消‘星号’标记,也不再为那些可能出现的过度防疫,甚至让防疫‘压倒一切’的做法,提供任何借口。”吴尊友写道。
程有全在6月28日的发布会上强调,近日发现一些地方对上海等发生过疫情地区的人员随意采取隔离等限制措施,各有关地方应严格对照第九版《方案》,立即加以纠正和整改。据上海发布,7月1日零时起,上海市调整离沪来沪返沪人员管控措施,风险区域和外溢风险人员管控措施向新版《方案》校准。
从提及40次到77次: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加密
新版《方案》如何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
《方案》的疫情监测要求强调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方案》各处明确和细化了监测,尤其是核酸检测的要求。据红星新闻记者粗略统计,《方案》正文中,第八版出现“核酸”共40次,第九版则有77次。
王丽萍在6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方案》在以往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等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对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等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2次,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风险职业人员日常核酸检测是“早发现”的重要手段。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旧版方案对于上述两类人群的规定分别是每周一次全员或抽样核酸检测。方案对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也作了详细核酸检测要求。
▲风险职业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核酸检测要求
此外,《方案》新增了药品监测要求,也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
《方案》还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分别优化了发生疫情后区域核酸检测的启动、终止条件及相应的核酸检测策略。
复阳者如无症状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接
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新版《方案》增加的许多细节。
复阳者管理有了统一依据。3月发布的新版诊疗方案曾把出院(舱)的核酸检测Ct值标准降低至35,之后的14天隔离管理调整为7天居家监测。但此后,复阳现象曾引起争议。根据上海市5月4日疫情发布会上的回应,当时上海的规定是,出院(舱)人员不列入社区筛查对象,居家健康监测第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Ct值35的应医院医院。由于复阳人员整个过程都在闭环中,因此不影响其所在社区“三区”划分。
对此,新版《方案》作出了详细规定: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3、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如果有患者出现复阳,《方案》规定,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只有核酸检测Ct值35的且经评估有传播风险的,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密接,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其他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接。但如出现临床表现,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也按Ct值决定是否判定密接。无传播风险的复阳者也不纳入风险区域判定。
3月18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曾解释,国内对于复阳患者的研究以及流调资料显示,复阳的患者没有再造成疫情的传播。
此外,《方案》还对纳入病毒基因变异监测的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标本加入了Ct值要求。6月28日的发布会表示,我国境外输入病例中发现的奥密克戎BA.4和BA.5亚分支感染者数量呈逐步增加迹象,BA.4和BA.5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防控难度将有所增加。
窗口期发布的新版防控《方案》,未来或将接受更多新变异株型的检验。
(应受访者要求,张先生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