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twrite六年留学路本科到博士

前言

我的留学之路是从大学第三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快六年。

在英国的这大几年里我从最开始的仅打算完成本科,到决定申请研究生,再到读博……

只能说但凡上了这辆车,新环境,新事物,抑或身边新的氛围都会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你原有的观念。

出国留学对我来说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看见了这个世界新的一面,很有趣,也会遇到很多过去想都没想过的困难,而慢慢累积的经验将会是你最好的帮手。

背景简述

本科:

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均分92.%,

工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BEng)

EEE,均分8%,FirstClassHonours

MScoffer情况:

ImperialCollegeLondon(FuturePowerNetworks)

UniversityCollegeLondon(PowerSystemsEngineering)

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ElectricalPowerSystemsEngineering)

硕士: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Sc)

FuturePowerNetworks,均分80%,Distinction

PhDoffer情况:

UniversityofManchester,EEE,全奖

博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PhD)

EEE类全奖在读

为什么出国留学?

开始选择出国也是因为本科的学校有相关的本科留学项目,本着对英国文化的热爱,对老牌教育大国教育资源的向往,我也算是努力了一把在大三挤上了去曼大的班车。

因为是点对点不太存在选择学校的问题,开始面对的唯一难关便是语言。

我只刷了一次雅思,记得好像是6.5达到曼大的要求我就放置了。

没想到出国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分数根本不够,上课碰上个稍微带点儿口音的外籍老师就懵了,大概三个月左右才完全适应。

所以无论学校的分数要求是多少,我给后来的小伙伴们建议都是:

一定要练好听力!才不会在开始的阶段手足无措!

还有口语!很多专业都涉及到小组作业,如果你不想和组员坐在讨论室里面面相觑的话,绝对不要把只卡最低分数当作目标,勇于开口,多多练习。

同样的,在申请过程中一份高于最低要求的语言成绩也会是你的加分项(比如IC理工科的雅思要求一般是7分,建议在有空余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再向上刷一刷),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能向学校证明你将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你在同等申请者之中更具备竞争力。

留学申请那些事

说到英国留学申请,对我来说真正完整走完流程是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申请研究生之时,以及研究生毕业后的博士申请。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两段申请经历。

本科→研究生本科时我的专业是ElectricalElectronicEngineering,俗称EEE,通常情况下会有强电和弱电两个大概的方向可供选择,而我由于对电网更感兴趣一直走的是强电的方向,电力电子也有一定程度的涉及。

那时还没有读博的想法,所以最后一年并没有采用博士与研究生混申,而是选取了本专业相对比较出色的几所大学(呆了两年后也算是基本摸清了英国各大院校的利弊),分别申请了它们的MSc课程,最终获得了包括IC,UCL以及曼大的offer。

我本科专业成绩在本校还算可以,所以当时也是比较自信的准备直冲IC,此外只选择了UCL以及曼大两所学校作为保底,还好结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每当有人问我申请英硕的小窍门,我都会说,在自身情况较为符合学校要求时,第一条要领就是:尽早。

学校的名额在最开始总是最充裕的,相对的审核也会稍松一些。且每个学校申请截止时间不同,招生名额有限,一旦名额招满或过了招生截止日期,即使申请人成绩再好也会被学校拒绝。

拿IC举例,我选择的EEE学院下FuturePowerNetworks于十月中开始申请,我大概一周后完成申请步骤,很快,十二月初就接到了面试,一月中拿到了conditionaloffer,con的均分75%,个人项目分70%(曼大EEE本科这两项最为重要,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会有各自的要求,也会根据个人情况给出不同的condition)。

而我的朋友十一月末才投,一月末接到面试,过了一段时间拿到conditionaloffer中con均分78%,个人项目分75%。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学校对申请人综合评判的差异,但总体而言,结合我许多朋友申请的经验,我建议宜早不宜迟。

但若申请人自身条件稍有不足,例如均分略低于你目标专业的最低学术要求,我会更建议在较为稳妥的准备之后再投。

即使你申请的很早,也有很大概率会被学校“扣”下直到更多的申请被接收,因为学校们需要通过足够的样本判断本学年的总体申请水平之后才会决定是否接收你。

也有可能你会很早收到了conditionaloffer,但被con的分数会很高。

同样是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本科前三年学分绩大概70%出头,申请季很早投完心仪专业也收到了offer,但个人项目却被con了78%之多。

而她最后只拿到了75%的分数,将成绩提交给申请的学校后便再毫无音信,在惴惴不安中等到八月末才最终收到CAS,也算是幸运了。

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过程中除了成绩这项“硬指标”,其他附加材料所体现出的“软指标”也是非常值得打磨的重点。

比如前文中提过的良好的语言成绩,来自有分量教授的推荐信(一般是两封),又或是一份亮眼的CV,以及一篇行文流畅,主次分明,能够凸显出个人特色的PS。

它们不仅仅能让你不至于被埋没在万千申请人之中,也能在你的“硬指标”略有不足时为你“保驾护航”到最后,而不是早早就被淘汰。

推荐信

两封推荐信的推荐人我分别找了一门小组合作课程的导师(讲师)和我个人项目的导师(教授)。

相比普通课程的导师,他们与我接触更多也更了解我。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导师都会准备推荐信的模板,再根据你的个人特点稍作改动。

为了不让它们看起来太模式化,我和导师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我先写好推荐信的初稿,再由导师进行调整,事实证明这样确实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优势(不过需要你的导师认可这种方式)。

CVPS

最初写CV和PS的时候也比较迷茫,两页的CV里要放什么不放什么?

一页的PS又从何处动笔呢?

开始仅是从网上下了许多模板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套进去,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但凡我能搜到的模板别人必然也能搜到,事实上还是和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于是也咨询了一些机构,还曾拿去给学校studentservice里帮忙修改简历和PS的老师看过改过,最后还是在看过了一位大牛学长的CV之后终于确定了一个比较具备申请针对性的框架。

本科时还是挺难有出版物及发表论文的,为了经历中除了有学术成绩还能有其他侧面反映我综合能力的内容(很多学校都非常看重这一点),我趁着申请季之前的暑假去了某大型水电站实习,还去了一趟斯里兰卡当了一个月的志愿者。

加上我本来就是曼大志愿者项目的一员,算是多了不少可写的部分。

同样的这些内容也出现在我的PS里。我最初的构思是,我需要我的PS能展现出:我这些年不论学业还是相关经历,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目标不仅仅指的是申请上某所院校,我需要表达出的是,能申请上贵校将会成为达成我终极目标“在这个行业中有所发展”的过程中一块重要的敲门砖。

从对本专业兴趣的萌芽,到努力学习向着目标奋进,再到对未来的规划,在定下了最基本的逻辑之后,我用如何面对困难,取得的学业成绩,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奋斗过程中的小片段去充盈这个骨架,进而展现出我对于专业的热爱,我拥有足够的能力,我性格的高光部分和本专业的适配,以及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我又是如何被影响,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好像总想着要写出一篇足够吸引眼球的的PS来让自己第一时间脱颖而出,但我的建议是,在不能保证自己写作能力的情况下,最好还是把行文逻辑放在第一位。

特别是对于我们理工科来说,辞藻也许不必做到华丽,更需要展现出的是优秀的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以及面对科研时坚定的信念与踏实的品格。

在IC读研的时间里我才真正下定了读博的决心。

一是在进一步深入电力行业领域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一年的研究生其实还远不足以满足我的追求;

二是MSc的课程设置也更像是“广撒网”,而不是针对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个人项目虽说是第二学期开始,但一般也是在五月考试周后到八月末的三个月时间里集中完成)。

不得不说IC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更是拥有更多与社会和企业接触的机会,课程安排里会邀请例如NationalGrid的人来进行较为深入的行业介绍,大量的讲座,conferences和workshops也让人开阔眼界,可以说是只要你关心的前沿课题,都不难找到相关的深入了解的途径。

期间我对于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的兴趣也逐渐浓厚,申请博士就此提上日程。

真正开始申请之前,我还是建议自己心里要预先想好一个大概的科研方向。

博士毕竟不同于硕士,不再有来自学校的课程安排,更多的需要你自己主观的向着学科下某个分支去探索,在导师的指导,协作,有时甚至是拉扯的过程中收获成果。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英国博士一般三到四年半),除了选择一个比较心仪的项目,导师的选择也非常非常重要。

在博士这个层面,除开学校的一些基础硬性要求,能否被录取导师的话语权是大于学院的。

一般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1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