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罕见夸赞中国把14亿人的粮食安全放首
俄罗斯与乌克兰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正在进行中的俄乌冲突对两国正常的粮食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俄乌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粮食危机的一大诱因。不过《华尔街日报》在3月28日罕见称赞中国:把14亿人民的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准备十分充分,能有效应对俄乌危机带来的世界粮食危机。根据相关报道,中国从年粮价危机后开始建立了国家战略储备机制,并且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幅增加了粮食进口量。
据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中国年进口的谷物和油菜籽比年增加了26%,年更是在这一基础上增长了11%,而且在年前两个月内同比进口量还在增长。目前,中国持有全球一半的小麦储备和70%的玉米储备,粮食库存处在历史高位,而根据中国农业部的说法:截止去年年底,库存的口粮足够全国人民消费一年半。关于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与储量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中国每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用来更新库存,三分之一商用,剩下三分之一够全国吃一年。总之,在全球粮食供应已经开始收紧的情况下,中国人不需要担心饮食问题,因为虽然全球粮食储量与供应量总体充足,但是无论是仓库中的还是市面上的,大多数都在中国,一些粮食产量不足的国家确实面临着断供的危险。
中国粮食储量有多大,与印度、美国等人口大国和产粮大国相对比就能够看出来。印度人口即将反超中国,但是小麦库存也只占全世界的10%。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小麦储量也只占全世界的6%,产量更高的玉米储量也只有全世界的12%。与之相比,高度依赖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出口粮食的北非诸国小麦储备加起来只占全世界的5%,这一数字正说明这些国家正在面临粮食短缺,处境比较危险,需要另寻渠道恢复粮食供应。
美国与印度粮食储量相对较少其实也不打紧,两国耕地面积分别有1.亿公顷和1.亿公顷,远高于中国的1.亿公顷。这两个国家的粮食产出喂饱本国民众绰绰有余,每年还能够对外出口大量的粮食,不会因为俄乌冲突粮食对外出口不畅而受到多少影响。至于中国,本身粮食自给率就很高,而且还有着完善的粮食储存机制,也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更是承受过多次饥荒,易子而食屡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即使是北宋引入了高产的占城稻,也因为农业技术有限,每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会有饥荒发生。等到了清朝,虽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饥荒,但是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吃不饱饭,只能够依靠此前引进的高产粮食聊以糊口,米、面等主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算几种比较珍贵的食物。
到了现在中国人能够喂饱自己,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农业技术的提升。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各种高产的粮食品种已经全面铺开,农机的普及和各种肥料的充分使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出。目前,中国人口已经大体稳定,但是农业技术还在持续进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只会继续推动收成的增加,并且在保证主食充足供应的情况下丰富副食,让我们吃得更饱,吃得更好。
中国耕地面积相对于人口来说还是有些吃紧的,而且部分产粮区也有着比较频繁的天灾,因此建立粮食战略储备对于保证供给,维持粮价平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的地区都储存有至少可供整个地区居民食用20天的粮食和食用油,这些储备在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时候能够很及时地投入市场平抑粮价,而且也足够撑到国家战略储备仓库粮食运过来。与中国相比,俄罗斯和乌克兰拥有广袤的平原和相对较少的人口,非常适合利用机械化种植的方式,利用少数农业工作者产出大量粮食,并且利用这些粮食出口创汇,为国内经济提供动力。
俄罗斯与乌克兰出口的小麦占全世界小麦出口量的30%左右,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埃及80%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个正处于交战状态中的国家,孟加拉、土耳其等国也从这两个国家进口大量小麦。从目前的消息来看,斯里兰卡与约旦已经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了。如果说高通胀率才是斯里兰卡实行这种政策的主因,那么也门则是因为粮食价格的波动面临全国性的饥荒,正在经历非常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其实也门正是阿拉伯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一个缩影,因为除了那些大量出产石油的阿拉伯富豪国家拥有足够外汇保证粮食供应外,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本就脆弱,而且经费也有限,这些国家正面临着切身的威胁。为了应对粮食危机,这些阿拉伯国家普遍禁止了主食的出口,同时还调整了采购粮食的对象,其中黎巴嫩反应尤为激烈,因为黎巴嫩将所有的面粉供给生产面包,同时政府还上调了售价以减轻财政负担,其处境艰难可见一斑。
在其他国家开始处境艰难的时候,中国能够不受太大的影响,还是得益于完善健全的粮食储备机制。与饥荒斗争了数千年的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者说只要经济与粮食产量能够跟上,中国人就能迅速积累起一批屯粮来,待到荒年来到的时候,家有存粮的中国人就能够不慌不忙地重建生产秩序,然后再次利用我们的勤劳与汗水将粮仓填满。不外乎《华尔街日报》会非常罕见地夸赞中国保证粮食安全,有效应对俄乌危机,这只是正常的未雨绸缪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