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普通人书写大历史多角度致敬改
《见字如面·初心季》上期节目,借由人民军队指战员及其家人的几封书信,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度烽烟,展现勇毅,重温热血,祭奠忠魂;本周六21:20播出的第八期节目,将以“活力”主题,通过展现涉及分田到户、恢复高考、劳务输出、香港回归、下海经商等一些重大时间节点和不同历史内容的几封书信,多角度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与取得的成就。
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契约: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年12月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决定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签字画押。
从内容上看,这张原是从小孩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契约,却是一份不成功便成仁的“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个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剁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结果小岗村农民按在这纸契约上的18个鲜红手印,竟像是摁响了第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小岗村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进而拉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
年前的小岗村,有村民人、多亩耕地,人均耕地远超安徽省的平均值。但也是在小岗村,年至年间吃国家返销粮23万斤,但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难民却比比皆是,到最苦的年底,小岗村村民“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
劳动与所得没有关系的集体经营方式,难以使农民产生持久不衰的劳动兴趣和责任感,并最终导致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和低效益。即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上上下下许多人仍将“包产到户”当作不敢逾越一步的“雷池”。直到小岗村18位村民以不怕“坐牢剁头”的胆魄,签下这份“生死契约”。此举不仅掀起了经营方式的变革,其深远的价值更在于触碰了“是否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根本性抵触”这一敏感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全国各地,“敢吃螃蟹”搞“包产到户”试验远非小岗村一地,但小岗村幸运地得到了省一级决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尊重群众的选择,并宣布长期不变,从而结束了围绕“包产到户”展开的漫长而激烈的争论,受到农民发自肺腑的热烈欢迎。其后,以“包产到户”形式在全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更迅速激发出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活力。
小岗村18位农民“包产到户”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本期节目中,青年演员俞灏明将以当年小岗村18位签字画押农民中的一员身份,为观众演绎这份略显悲壮且意义深远,并已载入史册的“生死契约”,让我们得以借此重新体认,此份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文献,虽只有寥寥数语却为何掷地有声,竟会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进而改变中国亿万农民的命运!
无线电元件厂绕线女工王旭烽的高考家书:妈妈,我真的考上大学了
年,由邓小平拍板决策,恢复已经中断了整整10年的高考。这一决策自此改变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也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
女作家王旭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她不仅参加了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而且还真就考上了。
话说当年,在万千摩拳擦掌、准备考试的考年轻人中,年出生的浙江平湖姑娘王旭烽,还是杭州长征无线电元件厂一名普普通通的绕线工人。不过由于从小热爱阅读,即便在此前那段“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岁月里,她依然在偷偷读书,尽管彼时她并不知道读书最终会将自己引向何方。收到恢复高考通知后,王旭烽便全情投入了备考,“我用一条大米黄色毛线围巾包着脑袋,为了高考我一个月不洗头不梳头”。而在其后由初考筛选到拿到复考通知书之前的等待期里,她更是提心吊胆、辗转反侧,高考已然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年11月28日,王旭烽参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考生。经过此前10年的积压,也使得的高考成为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万,录取名额仅为27.万个,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29:1。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战中,王旭烽脱颖而出,成为了幸运儿中的一员。3个月后,在收到杭州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她立即给下乡工作的妈妈写了封家书,行文中难掩雀跃之情:“亲爱的妈妈,当您收到我的信时,您一定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您女儿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即便30多年后,当王旭烽回忆起年自己考上大学的那个冬天,依然觉得阳光灿烂,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时最欢欣的,还是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他们纷纷奔走相告,也预感到命运即将改变。”她说,“所有的有志青年,都有拨云见日般的清朗感觉。”
本期节目中,青年演员张萌将为当年那个正值芳华,以无线电原件厂绕线女工身份刚刚考上大学的新生王旭烽代言,并借由其时她致妈妈的家书,动情地道出当时她替一代人记录下的肺腑之言:“我不再怀疑,最好的未来就在前方,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天大的幸运,我们这代人,竟然真的等来了这个时代!”
上海纺织女工俞剑红的海外飞鸿:我们天天盼国内来信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实行开放的时候,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跟国外开展劳务合作。于是劳务输出这个词儿,搁在那时候还是个不只新鲜,也能让当时大都收入不高的中国人,一听就容易眼睛里放光的概念,既能给国家增加外汇收入,还能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那一时期,受全球爆发的石油危机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大大刺激了中东石油输出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劳务需求迅速增加。于是,中东也就成为了世界劳务输出洪流汇集的主要目的地。
我国的规模化劳务输出始于年,虽然比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规模也较小,但发展迅猛,签订的劳务输出合同额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发展。尽管如此,当时我国每年也仅有几万人的劳务输出总量,谁能出国务工去赚外国人的钱,谁还真就是个幸运儿。
上海光明服装厂的纺织女工俞剑红,作为那个时候的幸运儿之一,她于年下半年以劳务输出人员身份,前往伊拉克巴格达缝纫总公司工作。
年代,伊拉克的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景象,货币坚挺,物价也很低。当时的美元约等于31第纳尔(伊拉克货币)。当中国各主要城市的老百姓还住筒子楼,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很多伊拉克人都已经住上了小别墅,开轿车上下班了。
以俞剑红为代表的中方劳务输出人员,第一次踏出国门,就来到了当年“富得流油”的中东国家伊拉克。虽然对国际大局了解不多,但通过对伊拉克社会日常生活的观察,俞剑红在年1月提前写给上海父母的拜年家书中,既生动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下了中国工人在海外的生活点滴。比如工厂环境方面,“我们的车间,温度很高,有时能达到二十八度左右,所以有时我们在车间只穿一件衬衫。”由于当地市场上绝大部分东西需要进口,工人们的日常消费也多有不便,“伊拉克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很少,只有桔子,价钱也贵,有时托四川组的人帮我们买一些”。
俞剑红写这封家书时正值两伊战争期间。尽管身在巴格达,她却没有感受到战争炮火带来的危险,故而她在信里告诉父母:“据说前线离我们驻地只有两百公里,可是我们在这看不到一点战争的迹象。听说伊方准备同伊朗和解,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请你们放心好了,我们在伊拉克绝对安全。”
虽则如此,当年由于通讯不灵,与家人联系起来很不方便,俞剑红由伊拉克写给父母的海外飞鸿中,总也难掩自己对家中二老的思念之情:“我们天天盼国内来信,掰着手指计算回信的天数,这好像是每个人的通病。”
尽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同时语言不通、衣食住行迥异于家乡,且通讯不发达,亲情诉求难以实现,但类似俞剑红们那一代出国打拼的中国人,却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树立了中国工人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良好国际形象,同时还为国家增加了十分可观的外汇收入,并减少了国内就业人口的压力。故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奋斗者的群像之中,海外务工人员无疑也是其中极具活力和生机的一个重要群体。
本期节目中,著名演员刘琳将化身上海纺织女工俞剑红,带领观众探访两伊战争时的中东国家伊拉克,真实还原中国工人劳务输出生活的点点滴滴,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改革开放最初的先行者们,当年那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海外奋斗历程。
老党员彭攀桂致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儿媳家书: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大喜事。距离香港回归还剩半月有余时,江西省安福县的老党员彭攀桂,便给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安安、儿媳晓东写了封信,提醒他们届时勿忘收看香港回归祖国的电视直播。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让中国人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从年7月1日开始,东方明珠香港,与祖国母亲离散了将近百年。其间,尽管香港被英国殖民,但祖国其实从未忘记这个离家的游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香港回归的话题也逐渐被提上议程,中英双方为此展开了艰难的谈判过程。英方步步为营,我方寸步不让,从主权、治权到驻军问题,从土地、民航、国籍等问题,再到交接仪式时国歌几分几秒响起,中英双方前后共经历了22轮谈判。
等到距离香港回归还剩半个多月时,老党员彭攀桂在写给儿子安安、儿媳晓东的跨国家书中,难掩激动地表示:“她的回归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盛事,值得庆贺。”兴奋之余,老人更不忘提醒儿子儿媳:“是祖国把你俩培养成才的,要是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你俩是难上大学的,更难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的。饮水不忘挖井人,你俩要把回报祖国,当作终身志向。”
本期节目中,老戏骨李建义将倾情演绎当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老党员彭攀桂对儿子儿媳的殷殷嘱托,并将观众带回到年7月1日零点整,一起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回归仪式举办地香港会展中心,那个激动人心的神圣庄严时刻。
企业家黄怒波写给改革开放的致敬信:我庆幸我活在了这个四十年中
回顾改革开放,有个词儿恐怕得着重重提一下,那就是下海经商。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给自由经商提供了机会。不少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放弃了原本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与岗位,转而到这个新出现并快速扩大的市场经济空间里谋求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下海经商了。
企业家黄怒波原名黄玉平,年6月出生于兰州。两岁时随父母举家迁移到宁夏。16岁那年,随着父母先后亡故成为了孤儿,小小年纪便不断承受着命运考验的少年人黄玉平,眼看到黄河水拍击河岸的怒潮发出咆哮后,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怒波。“我不是一个平静的人,我要愤怒,我要和过去的生活诀别!”
年,停滞10年的高考正式恢复,命运终是向黄怒波展示出了应有的善意,他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他被分配到中宣部工作,上班地点在中南海。此后10年间,黄怒波可谓顺风顺水,他26岁成为最年轻的副处长,29岁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后来任党委委员,分管青年工作。前途大好,未来可期。直到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点燃了很多中国人的创业雄心,从小生活在黄河边上的黄怒波的心潮再也无法平静。正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鼓荡之下,他最终决定自辞铁饭碗,投身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
挡时间推移到年的时候,应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之邀,黄怒波把自己下海经商这些年来的一路感悟与洞察,写成了一封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致敬之信。其中在言及自己自打脱离体制,变身为民营企业家的经历时,他选择用“小泥鳅”这个概念进行形象化地自况:“小时候,在黄河边的荒草河滩上撒野,总会看到一洼洼积水,蝌蚪、青蛙、鱼儿都在里边游动。但是,最爱捉的还是泥鳅。因为泥鳅难捉,滑溜溜的身体,你握住它时,十有八九它会七扭八歪地逃走。但是,捉一口袋泥鳅回家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大人会训斥,说泥鳅不好吃。下海经了商,经常就想起这些被嫌弃的泥鳅来。”
如果说早年考上北大而后进入中宣部,让黄怒波实现了“鲤鱼跃龙门”,那么后来他毅然离开体制内安逸的小池塘,勇敢地冲入市场经济大潮,便是让自己正式变回了一只必须奋力拼搏,方能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小泥鳅”。
年,黄怒波正式创立了中坤投资集团。作为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并成功挖掘到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皖南古村落宏村是他一战成名的里程碑,随后的南疆喀什老城高台民居、北京门头沟古村落、安徽桐城、云南普洱,直到美国的田纳西,都让黄怒波的商业版图越扩越大。其结果便是,“小泥鳅”再度跃上了龙门。
尽管回顾过往,黄怒波嘴上说着“小泥鳅”难免会被各种歧见所嫌弃,但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他仍忍不住要为与自己曾经同样遭际的“泥鳅们”发声。他在致敬信中写道::“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在每一个行业当中,都有鲤鱼跃过了龙门。但是,没有跃过去的也不赖。同样,混水里折腾的泥鳅也为这四十年惊涛骇浪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早已远离“庙堂之高”,但始终与时代共舞的黄怒波,从未停止对民营企业家之于社会的角色及其价值的思考,更试图给围绕其角色及价值始终不断的种种非议和争论,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是时代发展太快了,过去的一切经验都在重新建构,社会已经从财富的追求上升到了对公平的追问。”也许,正因为身体里始终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乐于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作为改革开放受益者的黄怒波,才会在他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公开信中,发出如此这般对于社会公平的直面与求解。
本期节目中,演员宁理将通过《黄怒波致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封公开信,演绎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伴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一路走来的生命历程,并与观众一道分享其下海经商至今的生动感悟与敏感洞察,借以回看来路,感念时代,启迪未来。
如果时光可以回放,那么往前捯个四十多年,估计那时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如今的中国和我们的生活,会好成眼下这副焕然一新、活力满满的模样。本周六21:20,黑龙江卫视与腾讯视频《见字如面·初心季》第八期节目,将通过展现涉及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几个重大时间节点的几封极具价值的书信,与观众一道回看这段大历史中几个普通人的亲历故事,一起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共同见证普通中国人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始终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