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连环爆炸举世悲痛,全球14万人因
连续两天9次爆炸,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原本宁静安详的美丽岛国——斯里兰卡。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发稿时,爆炸死亡人数已上升至人,另有约人受伤。
一名儿童在教堂悼念斯里兰卡爆炸袭击遇难者。新华社
斯里兰卡因其国土形状被称为“印度洋的眼泪”,很多游客也用它来形容这个国家的迷人风光。
坐在竹竿上海钓的斯里兰卡渔民。东方IC
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家还是“世界的眼睛”。
万是斯里兰卡的总人口数;
枚是迄今斯里兰卡人捐献的眼角膜的数量;
57是接受斯里兰卡眼角膜捐献的国家、地区数;
14万是接受捐献后重见光明的人数。
这个小小的印度洋岛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我国许多人移植的眼角膜也都是斯里兰卡人捐献的。
斯里兰卡角膜之父席尔瓦的塑像和背后的国际眼库大楼。新华社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7区,耸立着一座金色人像——这是著名的斯里兰卡眼角膜之父哈德逊·席尔瓦博士。塑像身后,便是驰名世界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大楼。
据新华社报道,斯里兰卡眼库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眼角膜送来。一般来说,每天20枚是比较合理的数量,多了就不太好处置保存,但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曾经接到过50枚眼角膜。
眼库实验室无菌操作台前工作人员正在对眼角膜进行专业处理。新华社
但他们担心仍然不够快,斯里兰卡国际眼库负责人贾纳特曾说:“目前的航运网络基本能够保证角膜离开人体后2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但要知道,尽管斯里兰卡向世界提供大量角膜,但与需求量比起来依然不够多。年,在中国一枚眼角膜会用于救治两例病人,为了病人更好地康复,我们希望能为中国提供更多角膜,希望尽快实现一比一使用。”
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斯里兰卡人自愿签署无偿捐赠角膜志愿书?
50多年前,斯里兰卡医学博士席尔瓦亲眼目睹收治的不少眼疾病人因缺少眼角膜而导致失明后,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人死眼犹生》(《LIFETODEADEYE》),这篇文章被后人普遍视为点燃斯里兰卡眼角膜捐献热情的一簇火苗。
许多斯里兰卡人本就非常乐善好施,无关乎贫富贵贱,分享和给予是他们的美好品性。在席尔瓦的不懈推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斯里兰卡人接受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善行,是一种“布施”。
他们相信,布施身体部位可以帮助他人,尤其是布施眼角膜可以让他人重见光明,这样可以换来“福报”。所以,越来越多的斯里兰卡人在生前签字表示死后志愿捐献眼角膜。并且作为表率,斯里兰卡每一任总统都签署了角膜捐献书。
除了需要有足够多的眼角膜捐献者以外,采集工作也很关键。国际眼库会在逝者去世后的4个小时内提供上门服务。为了保证珍贵的4个小时采集时间,国际眼库在斯里兰卡全岛设有多个联络处。
一旦家庭中有人去世,消息会第一时间被送达到当地联络处,由联络专员前往逝者家中探访,询问捐献事宜。
如果允许采集,工作人员就用仪器撑开逝者的眼皮,用消毒后的剪刀把眼球周围组织一一剪断,再把眼球轻轻夹出来并包裹起来,最后装进一个小瓶。然后用两个小圆球分别塞进死者眼眶,再合上眼,以保证逝者面容不发生塌陷,做到对逝者的尊重。
年,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首次进行影视文化项目合作,拍摄了连续剧《你永远在我身边》,截取真实故事和案例,以奋斗在眼角膜捐献第一线的眼科医护人员、角膜捐献宣传志愿者以及眼角膜捐献者为创作原型,讲述了眼角膜移植专家推动组建南海省第一家眼库的故事,反映了当下中国眼角膜捐献的现状。
或许是因为这部剧还没有上映,所以大家对斯里兰卡人捐献眼角膜的故事还不甚了解。其实,“世界的眼睛”早就将“烛火”传递到了中国。
年,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和中医院签署协议,在未来十年中,每年至少向四川地区捐赠枚眼角膜。
年,山东与斯里兰卡达成协议,自年开始,斯方每年赠予山东眼角膜约至枚。自此,山东成为中国第9个与斯里兰卡达成眼角膜捐赠合作机制的省份。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一些医疗机构主动作为,与斯里兰卡共建国际联合眼库。年10月,斯里兰卡眼捐献协会与厦门眼科中心签约共建国际联合眼库。根据协议,国际联合眼库将充分利用斯里兰卡角膜资源,为中国角膜患者传递光明。同时,厦门眼科中心将为斯里兰卡当地提供硬件以及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利用角膜供体,保证角膜的完整性。
迄今为止,斯里兰卡已捐献给中国数千枚眼角膜,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厦门、福州、苏州、昆明、成都、重庆、西安、哈尔滨、大庆、南宁、长沙、宜昌、合肥、鄂尔多斯、沈阳、海口等,给许多人带来了重新看见世界的机会。
然而昨天这场震惊世界的爆炸不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也夺走了许多人重见光明的机会。期盼这个美丽的岛国能早日擦干眼泪,走出阴霾。
新民眼工作室徒央
来源
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
编辑
黄佳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01.html